記者陳弋/綜合報導
在某些以地震預測為名的臉書社團中,經常可以看到網友聲稱耳鳴並暗示可能發生地震。在地震發生之前,大自然可能會出現一些異常徵兆,這些現象被地球科學家稱為「地震前兆」(earthquake precursor)。您可能好奇:被官方納入地震前兆研究的現象有哪些?中央氣象局表示,不包括耳鳴或動物異常行為。
▲中央氣象局地震前兆研究並不包含「地震雲」。(圖/翻攝自報地震-中央氣象局臉書專頁)
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臉書專頁提到,地球磁場、電離層、地下水、地表位移與地震活動等等變化,較常被地球科學家列為地震前兆的研究依據;坊間流傳的地震前兆,則包含地震雲、地震光、地震魚和其他反常的動物行為等等。
測報中心指出,無論是現今研究還是坊間流傳,目前仍然無法確認這些異常現象跟地震的因果關係,更別說要拿來預測地震,甚至是發布地震預報。如果氣象局僅因為某人耳鳴或某些狗貓驚叫就大肆發布地震警報,那絕對會淪為「狼來了」的窘境。
測報中心透露,當前氣象局的地震前兆研究,包含以下6大類資料:
一、大地變形(全球導航衛星系統):運用衛星科技記錄地殼的水平位移、高程變化等變形數據,這是目前科學界認為最有可能成功推測淺層大地震的方法。
二、電離層:不少研究指出,在大地震發生之前,電離層的全電子含量會有異常變化。
三、地磁:藉由地球磁場的資料,嘗試尋找磁力與地震之間的關係。
四、地下水:除了大氣壓力、下雨、人為活動(抽取或補注)等因素,地質構造的形變和應力變化也會影響地下水的水位,因此氣象局致力於地下水位的觀測,期望可以掌握兩者之間的關聯性。
五、大地電場:許多岩石破裂實驗顯示,破裂過程會伴隨電磁異常擾動,因此氣象局將大地電場的訊號變化列為地震前兆的研究內容。
六、地震活動:地震活動度的異常分析,比較地震活動的時間、空間及頻率等趨勢與背景地震活動的差異,是地震前兆研究重要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