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噶瑪蘭香蕉絲文化風情開展 剪綵用菜刀斬香蕉株片

「絲絲入筘—噶瑪蘭香蕉絲文化風情」特展10日在豐濱鄉新社部落舉行開幕典禮,主辦單位特別安排來賓用菜刀斬斷長條狀的香蕉株片,作為開幕剪綵儀式,十分有趣又有意義。(圖/中央社)

▲「絲絲入筘—噶瑪蘭香蕉絲文化風情」特展10日在豐濱鄉新社部落舉行開幕典禮,主辦單位特別安排來賓用菜刀斬斷長條狀的香蕉株片,作為開幕剪綵儀式,十分有趣又有意義。(圖/中央社)

「絲絲入筘—噶瑪蘭香蕉絲文化風情」展昨天在豐濱鄉新社部落舉行開幕典禮,主辦單位特別安排來賓用菜刀斬長條狀的香蕉株片,當作開幕剪綵,朵朵香蕉絲花還可帶回家做紀念。

噶瑪蘭族香蕉絲編織工藝自1960年代以來,歷經半個世紀,從早期式微而文化斷層,一點一滴透過耆老記憶慢慢復振,到現在成為文化產業帶來經濟收入,也隨著復名運動找回噶瑪蘭族的族群認同。

花蓮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理事長潘朝成致詞表示,1968年花東海岸公路通車後,隨著現代生活物質進入部落,香蕉絲編織文化逐漸式微,1980年代香蕉絲編織工藝已然斷層,隨著噶瑪蘭族在2002年12月25日復名,部落耆老們開始重拾傳統編織記憶;如今大多數長輩已離開人世,令人心痛。

「絲絲入筘—噶瑪蘭香蕉絲文化風情」特展10日在花蓮縣豐濱鄉新社部落熱鬧開展,花蓮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理事長潘朝成(圖)表示,隨著噶瑪蘭族在2002年12月25日復名,部落耆老們也開始重拾傳統編織記憶,但如今大多數長輩已離開人世,令人心痛。(圖/中央社)

▲「絲絲入筘—噶瑪蘭香蕉絲文化風情」特展10日在花蓮縣豐濱鄉新社部落熱鬧開展,花蓮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理事長潘朝成(圖)表示,隨著噶瑪蘭族在2002年12月25日復名,部落耆老們也開始重拾傳統編織記憶,但如今大多數長輩已離開人世,令人心痛。(圖/中央社)

此活動因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而延宕,希望透過展覽讓年輕一代更重視傳統文化。取名「絲絲入筘」,筘是織布機上的一種機件,傳達工藝精神。

去年榮獲文化部重要傳統工藝「噶瑪蘭族 ni tenunan tu benina 香蕉絲織布工藝」保存者,被稱為「人間國寶」的嚴玉英出席活動,高齡84歲的她接受媒體訪問表示,很小的時候就看到媽媽用香蕉絲織布做書包,自己62歲才從頭學習香蕉絲工藝,希望能將此手藝傳授給更多年輕人。

新社部落工藝師偕淑月表示,2011年台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胡家瑜帶來有關噶瑪蘭族女子禮裙的照片,照片中是1880年代馬偕傳道師在宜蘭取得的噶瑪蘭族織品,約有20種織紋,她經數年的研究完成重織,而且把此織紋技法傳給其他工藝師,也成為現今族服上的織紋。

花蓮縣文化局表示,「失而復得」的香蕉絲文化不但看見噶瑪蘭族人文風情,同時也反映了時代情境與歷史正義。透過展覽意象、紀錄片、重織、人間國寶等展示,描述深刻的香蕉絲工藝文化復振,並鋪陳噶瑪蘭族的歷史、遷徙、文化、智慧、情感、工藝、在地產品、文創品等,將斷裂20年的香蕉絲工藝重新連結。

噶瑪蘭族ni tenunan tu benina香蕉絲織布獲文化部登錄為原住民族重要傳統工藝,其保存者嚴玉英10日到花蓮縣豐濱鄉新社部落出席「絲絲入筘—噶瑪蘭香蕉絲文化風情」特展開幕,親自介紹香蕉絲製作過程。(圖/中央社)

▲噶瑪蘭族ni tenunan tu benina香蕉絲織布獲文化部登錄為原住民族重要傳統工藝,其保存者嚴玉英10日到花蓮縣豐濱鄉新社部落出席「絲絲入筘—噶瑪蘭香蕉絲文化風情」特展開幕,親自介紹香蕉絲製作過程。(圖/中央社)

族人創設的「新社香蕉絲工坊」發展台灣獨一無二的香蕉絲編織文化,於2015年香蕉絲編織工藝被登錄為花蓮縣文化資產傳統工藝類;2017年取得噶瑪蘭族木雕圖紋、香蕉絲織布工藝、除瘟祭樂舞、女子禮裙等4項「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專用權」。2019年花蓮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獲花蓮縣文化薪傳獎,這也是文化薪傳獎首次頒給的團體。

由花蓮縣文化局主辦、花蓮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承辦,展覽地點在豐濱鄉新社部落「噶瑪蘭文化展示中心」,展期自3月10日至4月25日止。

中央社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直播中LIVE】柯文哲羈押70日 不提延押抗告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