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烏克蘭難民兒童畫作,有些兒童描繪身著烏克蘭傳統服飾的婦女正流淚祈禱,一旁全部都是被砲彈轟炸起火或倒塌損毀的房屋。 (圖/中央社)
台灣要當法國,還是要當烏克蘭?民進黨籍立委林俊憲今(12)天表示,俄烏戰爭進行到現在已經進行到49天,有人指出這天數已經比二戰時的法國撐得還久,這個比較我覺得非常有意思,雖然兩場戰爭相隔80多年,還是有許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究竟二戰時的法國發生了什麼事,才會如此迅速投降?
林俊憲說,可能很多人會誤解,法國是因為軍力不如德國才投降,事實並非如此,二戰前的法國單論實力可以說是歐洲最強大的軍隊,絕對可以跟德國一戰。另一方面,法國對德國的野心也並非毫無察覺,這樣的戒心並非單因納粹而起,而是從一戰後就開始有所提防,認為德國可能捲土重來。
因此從1929年開始,法國就在德法邊境興建著名的馬奇諾防線,並且終於在德國入侵前完工,這條防線由無數的堅固混凝土地堡連結而成,部署的也都是最精銳的部隊,法國非常有自信德軍絕對無法跨越。然而最終結果大家也都從課本上看到了,德軍從來沒有正面突破防線,而是從佈防稀疏的阿登森林突破,最終被閃電戰包圍殲滅。
林俊憲指出,總結法國失敗的原因,第一是輕敵未積極備戰,第二是失敗主義,而烏克蘭做出了與法國完全相反的應對,才能抵抗至今,第二點尤為關鍵。在法國戰役初期,英國便積極協助,邱吉爾也提出許多提議來讓法國政府後撤、重新整軍繼續抵抗,但法國政府內部綏靖派占壓倒性多數,最後在仍然控制大部分領土的情況下投降,至今仍洗刷不掉汙名,以至於到今天還被拿來跟烏克蘭比較。
林俊憲進一步表示,烏克蘭政府沒有因為兵臨城下的壓力而投降,完全打破了俄軍當初閃電戰的設想,最後在各國援助下局勢漸漸好轉,抵抗決心越打越強。不禁讓人思考,當初若法國選擇不投降,接受邱吉爾的提議繼續抵抗、等到美國開始大力軍援,或許粉碎閃電戰幻想的就會是80年前的法國,而不是今日的烏克蘭了。
雖然歷史沒有如果,但可以成為未來的借鏡,法國和烏克蘭兩個案例就擺在眼前,台灣又要怎麼選呢?林俊憲說,決定權就在我們每個人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