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
癌症治療從傳統手術切除、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至近二十年來標靶治療與免疫治療相繼問世,有了相當大的突破,不僅能從下游端控制病情,減少嚴重副作用發生,同時也能維持甚至提高治療成效。然而對於標靶治療,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暨中國醫藥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周德陽坦言,臨床上使用仍有其限制,包含癌症復發後難治療及無法預防癌細胞轉移等。因此,「免疫治療」也成為目前國際間致力研究與開發的主力方向。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暨中國醫藥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周德陽坦言,臨床上使用仍有其限制,包含癌症復發後難治療及無法預防癌細胞轉移等。因此,「免疫治療」也成為目前國際間致力研究與開發的主力方向。
免疫細胞治療 如同在體外訓練一批「免疫軍隊」
過去人體為何無法控制癌細胞生長,即因癌細胞表面有可躲過免疫識別的腫瘤抗原,而免疫治療藉由強化自體免疫細胞辨別及毒殺癌細胞的能力,協助治療癌症。周德陽院長說明,目前免疫治療可分為兩種,一為「免疫抗體治療」,透過補充外來單株抗體藥物來強化自體免疫功能,然而因抗體藥物會經過全身循環,作用強度易遭稀釋,治療成效與持續性常不如預期。
第二種「免疫細胞治療」則是在體外訓練及活化一批免疫細胞後再送回人體,包含細胞激素誘導殺手細胞(CIK)及樹突細胞(DC),以及最近才通過特管法的Gamma Delta-T細胞。
新一代CAR-T細胞讓癌細胞避無可避 未來發展性高
Gamma Delta-T細胞為一種擁有多重細胞特性的免疫細胞,周德陽院長指出,其特色在於它並非藉由「抗原」辨識癌細胞,而是透過癌細胞產生的代謝物來追蹤,因此即便癌細胞再度產生突變,它也還是能成功找出癌細胞所在位置。
而目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已累積300多名以免疫細胞進行免疫細胞治療的案例,經統計約有七成以上的療效,其中少數患者腫瘤甚至完全消失。另外,因細胞免疫治療是藉自己的免疫細胞去攻擊癌細胞,故副作用相對其他療法更小,能協助患者在面對疾病時仍保有生活品質。
「頭部裝導航尾部裝炸彈」 中國附醫再改良CAR-T細胞
隨著醫學發展,免疫細胞治療在2017年CAR-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T cell)細胞出現後,又跨過一個新的里程碑。作為首例以人為基因修飾出來的人類免疫T細胞,周德陽院長比喻,CAR-T細胞就像在原始免疫細胞頭部接一個精準導航系統–CAR(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嵌合抗原受體)、尾部裝一顆炸彈(裡面裝滿如腫瘤壞死因子、免疫激素等可誘殺癌細胞之激素),一找到癌細胞隨即引爆,治療成效可高達80%-90%。但遺憾地是,目前臨床上僅能用於血癌治療,對癌症占比80-90%的實體腫瘤如肺癌、乳癌或肝癌等來說,仍無法有效突破,因此,中國附醫研究團隊也正致力找出讓CAR-T細胞治療對實體腫瘤發揮作用的方式。
經過多次改良與實驗,中國附醫研究團隊發現,若將原始CAR-T細胞透過基因轉換做成「CAR-Gamma Delta-T細胞」,似乎可有突破性地發展。因Gamma Delta-T細胞表面無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HC),所以即便使用異體細胞培養,送回患者體內不會產生排斥,使用前也無須再進行血型配對。新一代CAR-Gamma Delta-T為異體移植,有利於用健康免疫細胞輸給癌症病人,提供了即時及更有效性。
而除了T細胞的選擇不同之外,中國附醫團隊也在CAR-Gamma Delta-T細胞上加裝了一個免疫抗體。周德陽院長指出,過去CAR-T細胞治療無法對抗實體腫瘤,即是因為使用CAR-T細胞治療一段時間後,癌細胞會分泌抗原來抑制CAR-T細胞,而加裝抗體可協助中和癌細胞分泌之抗原,等於同時具備免疫細胞治療及免疫抗體治療的優勢。周德陽院長更樂觀地表示,目前在前端動物實驗及細胞實驗中,都已看到異體CAR-Gamma Delta-T細胞治療的良好效果,現也向美國申請認證,準備要進入第一、二期臨床試驗。
多維列印癌細胞 藥物篩檢、試驗新武器
此外,擁有獨家多維列印技術的中國附醫研究團隊,藉由在體外製造擬真度高達90%的癌細胞生長環境,3D列印出患者體內腫瘤,包含血管增生情形、抗藥組織及癌細胞微環境等。不僅未來可協助測試CAR-Gamma Delta-T細胞治療效果,也能提供其他藥物於臨床上實際運用之前,更準確的試驗成果。
該團隊指出,多維列印現已可實際培養出絕大部分的癌細胞,周德陽院長提到,過去實驗室中的藥物試驗多以細胞培養為主,但是實際藥物投放並非如此單純,雖也有人在實驗小鼠上培養「人工癌細胞」,但此方式成本太高,非長遠之計,且用來移植的細胞通常非患者本身細胞。周德陽院長說:「民眾可以試想,同一種藥物在不同人身上使用起來,效果本就不盡相同,這樣做出來的試驗是否能貼近真實世界結果,發人省思。」
以肺癌為例,即便施做基因檢測後,確認患者為EGFR基因突變陽性,進而篩選出五種可用之標靶藥物,以現行方式仍為從「第一線、第二線、第三線...」來依序找出適合患者的藥物。然而,周德陽院長強調,癌細胞惡化不等人,若因此而錯過可治療的黃金時間,後續治療難度也會倍增,事前進行藥物篩檢,可協助讓患者盡早接受適當藥物治療,不需「以身試藥」。
行醫多年觀念仍時時更新 周德陽持續追求「正確」之路
周德陽院長分享,自己從醫多年,臨床上常遇患者難耐受化療、放療所帶來的副作用,且若成效不彰,改換二線藥物後,可能又要承受其他副作用。有些患者乾脆就說:「這樣比死還難受,我乾脆不要治療了!」讓周德陽院長不得不省思,「現在的治療真的是對的嗎?」所幸近幾年來,癌症研究快速發展,提供更多資源與技術,讓醫界、學界擁有空間去嘗試,找出能兼顧患者生活品質及療效的治療方式。
參考資料:https://www.canceraway.org.tw/page.php?IDno=3455
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