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奕均/台北報導
▲大腸癌在台灣發生率非常高,和飲食西化有很大關連。但其實只要定期做大腸癌,把息肉割除就沒有癌變機會。(示意圖/資料照)
癌症已經成了現代人最害怕的文明病,生活壓力大、飲食不正常,總擔心癌症離自己越來越近。尤其十大癌症榜首─大腸癌已經連續14年蟬聯第一,成為國人的「癌王」,平均每35分鐘,就有一個人罹患大腸癌。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內視鏡室主任徐兆甸醫師就透露,台灣大腸癌發生例逐年上升,主要跟飲食西化有極大關係,其中約有9成大腸癌是由息肉演變,因此只要定期做大腸鏡,就能幫助即早發現大腸內腫瘤或息肉。
不是所有息肉都要切!腺瘤型息肉建議切除
徐兆甸醫師表示,息肉是指在大腸黏膜因爲細胞增生,產生突起的組織,大家往往被告知自己身上有息肉時都會很緊張,但是其實大部分息肉都是良性,也並非所有息肉都是要切除,到底哪些該切除?我們可以先從息肉種類來做判斷。
依照息肉病理的變化,最主要可簡單分為三種:
●增生型息肉:良性不用切除
●發炎型息肉:良性不用切除
●腺瘤型息肉:有癌變機會,不管大小,一定需要切除
▲息肉的分類,可依照醫師專業判斷要不要切除。(圖/聯安預防醫學機構提供)
健檢最常見是良性「增生型息肉」
通常做腸胃鏡時,醫師都會依其專業判斷息肉是否切除,民眾健檢時最常見的其實是「增生性息肉」,且年紀越大可能長越多,因為癌變風險極低,在臨床上通常不會切除,主要常見成群生長在直腸、乙狀結腸中。
但徐兆甸醫師強調,若不是長在上述位置的息肉,而且一般光學內視鏡無法分辨清楚是扁平鋸齒狀腺瘤或增生性息肉,加上窄頻影像系統(NBI)也無法辨認時,仍可考慮切除,之後再依照病理報告確認。另外,發炎型息肉往往跟大腸發炎、潰瘍、細菌感染,過敏有關,不太會進展為癌,所以不用切除。
若說到大腸息肉會變成大腸癌,最值得關注的就是「腺瘤型息肉」,徐兆甸醫師表示,腺瘤通常表面上會有血管增生,若未處理當開始變性進入「異生(Dysplasia)」階段,代表已朝向大腸癌方向發展,所以還沒嚴重到癌症時,儘早切除息肉就能避免大腸癌的發生。
只是徐兆甸醫師也常被問到:「腺瘤型息肉放多久會變成癌症?」這個問題目前還沒有確切的答案,因為沒有人會故意有腺瘤型息肉不切,然後等著看多久會變成大腸癌,但肯定的是「腺瘤型息肉放越久越容易變性」,尤其長越大時變性機會也會越高。
息肉與基因相關!不良生活習慣會加速生長 勿輕忽
徐兆甸醫師表示,他通常健檢遇到大部分的案例,息肉都是屬於可以切除的腺瘤性息肉,由於息肉生長主要跟基因有關,只要爸爸、媽媽有息肉,子女長息肉的機會就很高,建議民眾30~40歲以至少要做一次「完整的大腸鏡檢查」,而且建議別只做「乙狀結腸鏡」,這等於檢查只做一半,無法發現長在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裡面的息肉,這樣篩檢的意義與效果大打折扣。
▲完整的大腸鏡檢查很重要,不要只檢查到一半。(圖/聯安預防醫學機構提供)
愛吃油炸、燒烤、紅肉、飲酒者 請注意
當息肉長到一公分以上就要警覺,不管研判是哪一種息肉都會建議要處理。若息肉徹底切除乾淨以後,基本上不會在同一個位置上再長出來,但極有可能生長在其他位置,因此徐兆甸醫師建議,切除後仍要定期追蹤,對於有「大腸癌家族史、大腸腺瘤病史、曾經有切過腺瘤息肉者」都建議每年都要做一次大腸鏡檢查。
至於為什麼有些人息肉會長得比較快?許多原因會加速息肉生長,像是西方速食飲食習慣,喜歡油炸、燒烤、紅肉(尤其是牛、羊、豬肉),吃太少青菜、膳食纖維不夠導致腸胃蠕動不佳、運動量不足、過度飲酒等,這些都是息肉喜歡的生活型態。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不只是防大腸癌、也是杜絕息肉重要的方式。
最後徐兆甸醫師強調,正因為息肉大多無症狀,往往在透過檢查時才會發現,如果能定期篩檢、早期發現並接受切除,就能大幅降低未來大腸癌的發生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