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NOW健康/嗅覺異常非新冠 鼻竇炎新療法成解方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NOW健康 陳如頤/台中報導】

40多歲身體硬朗的廚師,10年前開始經常有鼻塞、流鼻涕等情形,甚至連嗅覺都變差了,身為廚師的他相當困擾,只能靠過去印象中的嗅覺經驗來做菜;做了手術之後,鼻塞症狀雖然改善,但嗅覺仍沒有恢復,半年後惱人的鼻塞又開始了,經診斷為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


第2型發炎體質 手術後鼻息肉恐不斷復發


該名廚師患者經過鼻竇內視鏡手術並持續使用類固醇鼻噴劑及生理食鹽水沖洗鼻腔後,鼻塞、流鼻涕、嗅覺減退等症狀逐漸改善;但這2年因新冠肺炎疫情沒有回診,直到症狀復發合併嗅覺再度喪失才又來看診。抽血檢查之後懷疑患者是因為有第2型發炎體質造成的慢性鼻竇炎,於是醫師透過生物製劑給予精準的治療,在大約1個月之後,鼻中的息肉明顯縮小、鼻塞症狀改善,就連嗅覺也恢復了。


中山醫學大學耳鼻喉科教授辛宗翰表示,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多半會先透過類固醇鼻噴劑治療,若是藥物治療效果不彰,就會進一步以手術方式清除息肉及發炎的黏膜,並在術後搭配使用類固醇鼻噴劑。大部分患者在切除息肉後,鼻竇腔的功能都能逐漸恢復正常;但臨床上觀察發現,部分的病人可能因為術後照護不佳、持續抽菸、或者病患是屬於第2型發炎體質,便可能在手術沒多久之後,鼻息肉又復發出來。


抽血檢查體內嗜酸性血球數量 可進一步判定


那麼,是否每位鼻竇炎患者都需要使用生物製劑?辛宗翰教授強調,要先了解造成鼻竇炎的原因,簡單來說,引起慢性鼻竇炎主要有3個原因:包括細菌、病毒甚至黴菌感染造成發炎,導致鼻竇內蓄膿、甚至長出息肉,這些狀況可透過藥物或是手術來治療;其次,是構造的問題所引起,導致鼻竇開口通道阻塞,致病菌在裡面不斷孳生,因而造成慢性發炎,除了藥物治療外,經常需要輔以手術治療。


至於最難治療的則屬於鼻腔及鼻竇黏膜有發炎反應體質的患者,特別是第2型發炎的體質,可能因外在病原體、空氣中有害物質、過敏原等刺激,導致黏膜反覆發炎,進而發生鼻塞、流鼻涕、鼻涕倒流,甚至影響嗅覺等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辛宗翰教授進一步說明,根據統計,歐美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病患大約有8成是第2型發炎反應所造成的,在台灣,則可能約有5成的病患是屬於此一類型;臨床上醫師可透過抽血檢查體內嗜酸性血球的數量,若該指數偏高則可判定為第2型發炎體質,這類患者即可考慮透過生物製劑來改善鼻竇炎反覆發作的情況。


透過生物製劑精準治療 降低鼻竇發炎反應


辛宗翰教授指出,對於第2型發炎體質的患者來說,這種頑固的鼻竇炎合併鼻息肉是相當困擾而且降低生活品質。上述生物製劑乃是經由基礎醫學的研究,深入理解呼吸道黏膜發炎的機制,透過精準調控相關細胞激素來抑制發炎反應,以達到縮小鼻息肉、改善流鼻涕、鼻塞以及嗅覺喪失等症狀。

左圖顯示病患因為頑固型鼻竇炎,於手術後不久鼻竇腔裡面又有息肉復發(紅色星號);右圖則顯示在使用了生物製劑後,鼻息肉完全消失,病人的症狀也大幅改善。(圖/辛宗翰教授提供)

▲左圖顯示病患因為頑固型鼻竇炎,於手術後不久鼻竇腔裡面又有息肉復發(紅色星號);右圖則顯示在使用了生物製劑後,鼻息肉完全消失,病人的症狀也大幅改善。(圖/辛宗翰教授提供)


不過因為生物製劑的生產過程乃是應用先進的分子生物製藥技術,因此藥價較為昂貴;而且目前在台灣這類生物製劑用於治療鼻竇炎需要自費,希望健保未來有機會能夠納入給付,造福病患。


最後,辛宗翰教授也提醒,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在治療之後,大多可以讓鼻腔恢復原有的生理功能,鼻塞、流鼻涕、嗅覺喪失等症狀也會緩解,但要特別注意的是一定要定期回診追蹤病況,才能遠離鼻病糾纏。

【2024世界棒球12強賽】台灣 vs 美國 LIVE直播聊天室
大數據推薦
【94要客訴】謝宜容聲明對槓賴清德?神隱多日拋影片道歉2024.11.22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