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奇中心/綜合報導
▲孫權在影視劇中的形象。(示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三國》故事之所以叫三國,顧名思義就是有三方勢力割據,相互牽制,在這三股勢力中,多半都以曹魏與蜀漢為主角,也衍生出各兩種作品方向,反觀為何「東吳」的勢力與存在感這麼低呢?這可能與東吳霸主「孫權」的做事方式,有所關聯。
「東吳」政權主要可分成兩個時代,也就是孫策與孫權,兩人的執政風格是完全不同。
孫策雖然二十多歲就英年早逝,但他是個相當有野心的政治家,憑藉一己之力與聰明的手腕,成功搶下一片天,不僅領地不小,以地理位置來說,還有長江作為屏障,容易防守,不易遭到對手併吞。
到了孫權的時代,反而著重於民生發展,似乎就鮮少看到他「作戰」。
孫權做了什麼呢?
在農業社會,農業收穫左右了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孫權還親自開墾,修建了水利設施,致力於確保農業用水的穩定,在那個時代是相當難得的。
如同上述所說,好的農業發展技術,結合面積大+鄰長江等優勢,確保境內糧食供給不會枯竭,更是他們在一片戰亂中,能存活超過50年的原因之一。
除了農業的發展之外,商業與交通的基礎也是孫權所打下。
他開通貫穿南北的海路,延伸到當今中國的遼東半島,促進整個華中與華北地區物資的運送與文化交流,以當今角度來看,孫權似乎是一位頗具遠見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