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聽障者的音樂煩惱:助聽器只聽話、不聽樂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文/MUZIK

(圖/MUZIK)

▲(圖/MUZIK)

對於一般人來說,聽音樂或許只是跟吃飯喝水一樣自然的事,有時還嫌噪音太吵、巴不得能「閉上耳朵」。但對必須佩戴助聽器才能生活的聽障者而言,這種能夠讓他們聽到話語、與人溝通的重要工具,如果用在聆賞音樂方面,反而卻會帶來更多煩惱與阻礙。

2020年的一分研究指出,大約2/3的助聽器使用者都有聆聽音樂方面的問題,他們透過機器,只能聽到扭曲、音質低劣、平板、沒有表現力的聲音。

這樣的現象,肇因於大部分內建助聽器受限於種種條件,都是為了聽取人類的話語而設計,如果遇到話語+音樂的狀況,緣於兩者在頻譜上的位置與動態表現不同——人語的頻率分布約在250至8000Hz之間,而且大多集中於1000至4000Hz,動態變化約達50dB;音樂的頻率則在50至16000Hz之間,動態變化更有120dB——連最精巧的機種都很難有效地把兩種聲音分開。多聲道壓縮技術在接收話語方面很管用,但拿來聽音樂,就會讓和聲頻率扁平化、扭曲原音。

使用助聽器的聽障者狀況各異,但機器通常卻非為個人量身打造,所以有時候,拿掉助聽器聽音樂,感覺就會好很多。另外,目前比較有效的方式是:

1.助聽器配備手動選擇功能,讓使用者可以切換為聽人語或聽音樂的模式。

2.使用高音質系統,可以讓信號更清楚。

3.用等化器加強或減弱某些頻段的聲音。

4.接收的音量變大,也會增加聲音扭曲的程度,所以聽現場演出時,在助聽器外面貼一塊膠帶,也有用處。有些演出場所還會為聽障者特別提供適合的助聽器。

如果想演奏樂器,選擇比較大型、發聲頻率較低的會比較容易聽見;和聲較多的樂器,或說那些帶有半波長諧振的樂器,像是弦樂或薩克斯風,也會提供助聽器更多可以處理的聲學資訊。

此外,大腦需要數年時間來適應助聽器,而且適應狀況因人而異,這是一段漫長的過程,但也因為這樣,為個人助聽器製作客制化程式,或許會是一個解方。正在進行的研究則著眼於類比轉數位的過程,藉著改進轉化元件電路,優化高分貝收音——據參與加拿大Musicians’ Clinics小規模實驗的職業聽障音樂家回應,改善幅度超過六成,聲音的扭曲也大為減少,已經可以清楚地聽到信號了。

更多古典樂新訊息:MUZIK閱聽古典樂

24小時古典樂線上聽:MUZIK AIR

【2024世界棒球12強賽】台灣隊火力全開戰勝美國隊 賽後記者會談勝負關鍵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