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仲丘/台北報導
▲國健署和台灣大學合作開發AI輔助判讀LDCT。(資料照片)
肺癌已連續19年蟬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冠,但有抽菸、家族史才比較容易罹患肺癌嗎?台大癌醫中心院長楊志新表示,國內罹患肺癌者其實多數「不知道原因」,既無抽菸也無家族史。肺部缺乏痛覺難察異狀,有一半以上患者確診時已經是末期,五年存活率僅剩下8%。最新一份《胸腔腫瘤學期刊》[1]指出,傳統X光無助於找出小於1公分的肺結節,應儘速轉向定期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國內已有不少患者因LDCT篩檢及早發現病灶且成功治癒。
根據國健署統計[2],2020年台灣新增肺癌個案人數有1萬6370人,在十大癌症發生率中排名第三,死亡率已連續19年高居癌症死因首位。
▲台大癌醫中心院長楊志新(圖/楊志新院長提供)
為何肺癌死亡率如此高?台大癌醫中心院長楊志新表示,這是因為肺部主要是中空結構,多為空氣和肺泡,痛覺並不明顯。也導致肺癌初期無明顯症狀難以察覺,很多肺癌患者都是等到出現久咳不癒、咳血、胸悶或胸痛、呼吸困難或急促、體重下降食慾不振、反覆性肺炎或支氣管炎等才來就醫,但有症狀通常都已是晚期。此外,即使有症狀,也容易和其他疾病如胃食道逆流、肺炎的症狀重疊,不易區分,因此定期的肺部影像篩檢相當重要。
楊志新說,過去發現有吸菸者,罹患肺癌的機率會比一般人多20~30倍:若是有父母或兄弟姐妹等二等親內有肺癌家族史的民眾,罹癌機率則會比一般人多1倍。但臨床上,國內肺癌患者其實多數「不知道原因」,既無抽菸也無家族史。以國內女性肺癌患者來說,有9成是非吸菸者[3]。從五年存活率來看,肺癌第一期有80%~90%;第二期有50%~60%;第三期則驟降到10%~20%;第四期在國外平均約6%,而在國內也僅有8%,各期別間差距極為懸殊[4]。
一份集結亞洲19位專家在2023年6月發表於《胸腔腫瘤學期刊》的共識建議[5],肺癌篩檢應該盡速從傳統胸部X光檢查轉向更先進的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楊志新表示,由於X光難以偵測小於1公分的病變,加上X光檢查是2D平面顯像,目前僅能找出肺結核或明顯肺部病變患者。對於早期肺癌病灶,其實「沒有幫助」。最新的專家共識則建議,高風險族群應該做LDCT篩檢,才能及早診斷及早治療。
國健署目前針對,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50至74歲的重度吸菸者有補助每兩年一次的LDCT篩檢。楊志新表示,國內已有5萬多人受惠,篩出500位肺癌患者,不少患者在結節不大的情況下,早期發現而治癒。
根據衛福部所訂《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指引》[6],以初次篩檢出實心肺結節來說,若結節小於0.6公分,建議每年做一次LDCT檢查;結節大於等於0.6公分、小於0.8公分,則建議半年內安排LDCT檢查。
楊志新表示,治療肺癌方式,可分為手術、放射線、標靶、免疫療法等。在精準醫療的概念下,基因檢測成為選擇肺癌藥物的基礎;以常見的「肺腺癌」為例,有40-55%的亞洲患者有EGFR基因突變[7],若基因檢測陽性則可有對應的標靶藥物可供治療。依期別不同,治療的策略也不盡相同;若已進入第四期的患者,會建議患者一定要做基因檢測,才能依照是否有基因突變來決定治療藥物;第三期患者,目前在手術或放療後,主流醫療會再搭配化療、免疫或標靶輔助治療;早期肺癌方面,目標在避免復發,切除病灶後亦會輔以化療、標靶或免疫藥物。
楊志新再次強調,儘管目前抗癌藥物發展越來越蓬勃,但晚期肺癌治療的預後還是遠不如早期。因此,對抗肺癌最好的方式,是高風險族群定期做LDCT篩
[1] Lam DC-L, Liam C-K, Andarini S, et al. 亞洲肺癌篩查:專家共識報告。 胸腔腫瘤學雜誌 2023,doi:https://doi.org/10.1016/j.jtho.2023.06.014
[2] 衛福部109年癌症登記報告https://www.hpa.gov.tw/File/Attach/16434/File_21196.pdf
[3] 台大癌醫中心院長楊志新
[4] 台大癌醫中心院長楊志新
[5] Lam DC-L, Liam C-K,Andarini S, et al. 亞洲肺癌篩查:專家共識報告。胸腔腫瘤學雜誌2023,doi:https://doi.org/10.1016/j.jtho.2023.06.014
[6] 衛福部所訂《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指引》https://www.hpa.gov.tw/File/Attach/16010/File_22158.pdf
[7] Annu Rev Med . 2020 Jan 27:71:117-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