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桃園電子報
石門水庫阿姆坪防淤隧道今(112)年完工後,9月4日海葵颱風來襲期間第一次啟用,這是從2004年艾利颱風風災後,石門水庫經過近20年的整治,總算告一段落。當年風災因為上游新竹境內大片山崩,流入石門水庫的土壤顆粒意外微細,讓水庫濁度降不下來,供水到平鎮給水廠,由於大量淤積,給水廠必須停下清理,無法正常出水,造成桃園地區自來水供應不足,大停水18天。之後水利署擬定了石門水庫整治計畫,共4大項,包含分層取水工、電廠排砂隧道、中庄調整池、阿姆坪防淤隧道,讓石門水庫從取水道防淤都能得到相當改善,進一步延長石門水庫使用年限。這些整治工作由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分署(原北區水資源局)負責工程進行,《桃園電子報》專訪分署長江明郎,分享這段過程。
▲江明郎分享石門水庫整治過程。(圖/桃園電子報)
江明郎表示,大家對石門水庫應該很有印象,他是台灣壽命滿長的水庫,前40年供水沒有什麼大的變化,直到2004年經歷史上第二大的颱風艾利颱風讓石門水庫癱瘓掉,造成桃園18天大停水,桃園的民眾應該記憶猶新,當時遇到最大問題就是濁度跟淤積,水庫的功能是蓄洪跟積庫,這要靠水庫的容量,但是台灣的地質狀況比較年輕地形陡峭,遇到強烈颱風的雨勢,集水區會有很大量的泥沙流入水庫淤積,使得水庫容量減少,而艾利颱風那次泥沙進來時,還夾帶一些細泥,讓水庫濁度升高,雖然水庫的水滿滿的,但水非常混濁,這些水送到自來水公司給水廠後,幾乎就是泥巴水,只要一處理,設備就當掉,當時北水局與水利界想盡辦法來解決,但需要時間,最後用18天的時間建置完成水庫表層的取水裝置。
▲颱風帶來大量泥沙,導致水庫濁度上升。(圖/北水分署提供)
江明郎說明,給水廠的取水口的設計是在水庫很深層的下面,好處是不管水庫水位高低都能取到水,但颱風一來帶來大量泥沙,越深層濁度越高,這就麻煩了。停電還好、停水對於民眾來說,實在太痛苦了,為了盡快改善,北水局在壩頂和後池堰表層取水,因為表層的水相對濁度比較低,這些抽出來的水,透過鋪設在公路上的大型水管「黑龍」送到淨水廠,勉強處理,讓民眾有水用。但這只是暫時的方式,為了從根本解決颱風帶來的泥巴水長期威脅,石門水庫做了一連串改善工作,包含分層取水工、排砂隧道、中庄調整池等,這些是為了解決高濁度的問題。泥巴除了影響濁度外,還會讓水庫淤積,因此也設計了阿姆坪防淤隧道,這些工程都在這19年完成。
▲艾利颱風導致桃園地區18天大停水。(圖/北水分署提供)
關於分層取水工,江明郎表示,目的是如果水庫底層水太濁的話,就不用原來取水口取水,改用標高236、228、220公尺三個分層取水工取水庫表水,而這項施工一定要配合水庫水位的下降才能施作。236公尺的取水口很快就完成了,228公尺就有點困難,好不容易完成後,220公尺的部分,大家本來認為水庫水位要降到那麼低的可能性不大,不知道什麼時候才可以完成,沒想到兩年前遇到百年大旱,水庫水位降到220以下,大家一方面擔憂水庫要沒有水了,另方面是遇到好機會,終於可以施工最下層220的取水口,於是趕緊施工,等到完成後,雨剛好跟著來,水位上升。江明郎直呼,這真的是老天幫忙,從規劃到完成花了十幾年。
▲鳶山堰濁度太高時,由中庄調整池供水給板新、大湳給水廠。(圖/北水分署提供)
另關於排砂隧道,江明郎提及,颱風時上游淤泥會循著水庫底部流進來,利用底層水力發電電廠的排水口排掉,但先前設計進入電廠兩條取水鋼管口徑不大,出水量有限,因此尋思把其中一條改為排砂專用,另條則還是用來發電,就可以把水庫底部泥水排出去,不會在水庫裡面翻轉,增加濁度。
▲阿姆坪防淤隧道今年完工。(圖/北水分署提供)
但是排砂隧道把淤泥排出去順著大漢溪往下流,又會讓在水庫下游鳶山堰取水的板新給水廠及大湳給水廠原水濁度升高,江明郎表示,為了解決這問題,他們在鳶山堰上游5公里處做了一個中庄攔河堰,平時引河道的水到調整池中,這調整池水量有5百萬噸,非常大,可說是平地水庫,如果石門水庫在排砂過程中使得鳶山堰濁度太高淨水廠無法正常取水,就由中庄調整池的水供應。
▲阿姆坪防淤隧道可延長石門水庫的壽命。(圖/北水分署提供)
分層取水工、排砂隧道、中庄調整池這三項工程徹底解決了石門水庫長年以來颱風過後濁度升高無法供水的問題,江明郎提及,以前颱風過後水庫的濁度都會增高,石門水庫總要停供幾天,自從這三項工程完成後,就沒有這個問題。
▲阿姆坪防淤隧道在海葵颱風期間首次操作。(圖/北水分署提供)
阿姆坪防淤隧道是讓水庫延長使用年限的重要工程,江明郎說明,水庫對颱風是又愛又恨,如果沒有颱風,水庫會沒有水、蓄不滿,隔年春天就會出現供水問題,但水庫的濁度和淤積問題也是颱風引起的。目前石門水庫已經淤積了1/3,早期沒有方法處理,現在已有,阿姆坪防淤隧道是其中重要的一環。石門水庫的清淤策略是,上游水位下降時會露出高灘地,以卡車陸挖的方式處理,上游泥沙顆粒較大可再利用,可增加水庫庫容和收入。
下游靠近大壩的地方,水很深無法陸挖,淤泥又非常細,無法再利用,只能丟運,因此用抽取的方式,目前大壩附近有兩艘抽泥船長期抽庫底細泥料,用輸泥管輸送到下游沉澱池翻曬後送到台北港作為填海造陸之用;中游部分則利用阿姆坪防淤隧道,平時抽泥水在出口地方分篩出有價料和無價料,大概一半一半,無價料放入沖淤池等洪水來時沖刷,這是「複合式清淤」。
阿姆坪防淤隧道今年完工,第一次操作就是在9月的海葵颱風時,經過驗證效果不錯,這是台灣首創,也是水利的創新,這工程經費40多億,是石門水庫有史以來單一標案經費最高的工程,對石門水庫壽命延長有重要功能。
▲阿姆坪防淤隧道首次沖淤成果。(圖/北水分署提供)
江明郎表示,水庫一定會淤積,但怎麼把淤積速度降緩,甚至不出現明顯淤積,非常不容易,每個水庫必須依照自身地理條件做設計,而且要願意投入經費,石門水庫這20年來的幾項工程,就是為了活化石門水庫,讓它可以持續運轉,政府確實用了很大的力量。
石門水庫供水區包含桃園,加上部分新北和新竹地區,這些地區1年要用掉4個石門水庫的水量,而桃園人口持續成長,加上龍潭科學園區三期擴建計畫,未來石門水庫的供水需求只會增加,不會減少。江明郎指出,的確大家對石門用水的需求是逐步攀升中,而且用水型態和早期以農業灌溉為主有明顯不同,農業用水對缺水忍受度是很高的,有時一個月沒供水都沒問題,但是民生、工業用水可能一天沒有都不行,這對水庫挑戰很大,必須經常維持高水位的庫容,有容量才有功能。
石門水庫淤積1/3是事實,雖然淤積速率已不再惡化,但面對人口工業成長石門還能提升功能嗎?政府有在規劃,新竹地區也在石門供水區範圍,而新竹寶山第二水庫不大,只有石門的1/6,很容易因為不降雨就沒水,因此規劃了一條從石門水庫通到寶山二的連通管,目前已經發包施工中,預計5年後可以完工,完成後就等於把兩個水庫連在一起,可讓寶山二經常維持在滿水位,可確保新竹科學園區的水源供應,這是政府「珍珠串計畫」的一部分。
至於支援新竹後,對本身已有供水壓力石門水庫要如何改善,江明郎提到,石門水庫汲水的大漢溪再往北是新店溪上游,新店溪水文情形非常好,其中支流北勢溪是流入翡翠水庫,另條支流南勢溪水流經常有可供利用的剩餘水量,因此有規劃從南勢溪引水到石門水庫,不過這計畫規模和施工位置在水庫上游,有些人有不同意見,目前是暫緩,不過水利署仍在思考,也不見得一定要在上游穿鑿隧道連通,或許在新店溪中游另闢途徑到石門水庫也是可以的,若到不了水庫內,既使到石門水庫供水區範圍,對石門水庫也可有所助益。
本篇文章轉載自《桃園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