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侯友宜、馬英九、朱立倫,柯文哲、郭台銘5巨頭齊聚會面討論在野整合。(圖/記者邱榮吉攝影)
曾以無黨身份參選總統、鴻海集團創辦人的郭台銘,一度表明願意擔任「桶箍」力促藍白合成局,但昨(24日)君悅飯店會談被外譏為「5漢廢言」,未達共識宣告破局。但「桶箍」兩字卻意外登上熱搜,究竟桶箍意思是什麼?桶箍注音、台語怎麼念?為何桶箍成為網友熱搜名詞?桶箍可以用來形容什麼?《三立新聞網》帶你來了解。
「桶箍」注音念作「ㄊㄨㄥˇ ㄍㄨ」,台語發音「tháng-khoo」,一開始兩個字在國慶日前夕「辣個男人」韓國瑜同框柯文哲時,就曾拋出「人人都是桶箍」金句,當時藍白合還沒開始發酵,外界對「桶箍」沒有太大感觸。
▲將木片束緊的東西就稱作「桶箍」,後被引申為形容能夠團結並凝聚眾人的角色。(示意圖/pixabay)
不過隨著領表時間的逼近,國民黨、民眾黨一直到今日登記截止日前都沒推派出副手,再加上郭台銘主動在臉書上喊話,表達願意當「桶箍」促進藍白合,也讓「桶箍」的Google搜尋熱度直線上升。
到底「桶箍」是什麼?用途為何?時事評論員周偉航曾在粉專《特急件小周的人渣文本》貼一圖說明,解答「桶箍」的長相,「這不是麵線,這東西叫桶箍。」根據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說明,「桶箍(台語讀音:tháng-khoo)」,意思是將木桶的木片箍住的鐵線圈或竹篾環。
▲「桶箍」材質眾多。(圖/翻攝自臉書特急件小周的人渣文本)
而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指出,早年台灣人的生活裡,處處皆能見到「桶箍」的身影,比如煮飯、洗澡、洗臉、泡腳、上廁所、甚至生孩子,因為需要裝水的容器,就得從自然環境中選擇不易腐爛的木材,鋸成片狀再逐塊拼接,並用竹篾、金屬或繩索製成的「桶箍」繞緊,防止木片散開。
由此可知,想要把多片木片結合在一起,就得靠「桶箍」將木片全部緊緊包覆,重要性不在話下,因此桶箍常被用來形容能夠團結並凝聚眾人的角色,這也是郭台銘這次想要扮演的角色,但可惜,最後箍不住各有堅持的馬車,最後只能分道揚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