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歐盟、反移民的極右政治人物懷爾德斯這週在荷蘭大選意外勝出。專家說,這為歐洲民粹右翼樹立「教科書」般榜樣,教導它們如何成功挖傳統保守政黨牆角並搖身變為主流。
▲自由黨領袖懷爾德斯被稱為「荷蘭川普」。(圖/翻攝自懷爾德斯臉書)
法新社報導,歐洲的極右翼政黨來勢洶洶,義大利、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國家都已由極右翼政黨與他黨組成執政聯盟掌權;在法、德和西班牙等地,極右翼也穩步壯大。
法國國會議員格魯克斯曼(Raphael Glucksmann)今日在法國第2電視台(France 2)受訪時說:「我們在一場又一場選舉中看到極右翼大獲成功…歐盟正從內外面臨破滅危險。」
法國智庫「賈克迪羅研究所」(Jacques Delors Institute)研究員蕭邦(Thierry Chopin)說,數月以來,觀察家「非常關注歐盟大國的選舉…例如今夏的西班牙或10月的波蘭」,雖然民粹主義者在這兩場選舉都嘗到挫敗,「但能解釋歐洲一些國家極右翼政黨變強或興起的原因並未消失」。
極右翼政黨以民族主義和反移民主張為根基,於1970年代晚期開始崛起,並在2015年數十萬逃離內戰的敘利亞人抵達歐洲各地時迅速成長。
懷爾德斯(Geert Wilders)的政治生涯一直建立在反伊斯蘭論點上;義大利總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的活動大多與反移民有關;目前治理瑞典的執政聯盟獲矢言削減移民人數的極右派相挺;法國、德國和西班牙政壇也常充斥身分認同和移民相關爭論。
德國選舉策略專家希里耶(Johannes Hillje)說,在荷蘭,傳統中間偏右的自民黨(VVD)「無力就懷爾德斯偏愛的主題設定辯論條件…歐洲各地偏保守的其他政黨已失去對右翼的主導權」。
蕭邦提到懷爾德斯競選活動中的民粹主義右翼政治經典議題,包括打破兩黨共識的反菁英言論、恐懼移民和文化改變,以及質疑福利和資源重新分配。
巴黎政治學院(Sciences Po)研究員伊瓦迪(Gilles Ivaldi)說:「經濟和社會不安定的時期對極右翼政黨有利。」
他說,這些政黨在COVID-19期間「以恐懼、沮喪和反對衛生措施為基礎,動員到很多人」,為日後蓄積力量。
懷爾德斯和梅洛尼依循法國極右翼政治人物瑪琳.雷朋(Marine Le Pen)的「去妖魔化」策略,在對選情有利的時候使用較溫和語言。
希里耶說:「他們並沒有改變立場,而是以略為不同的方式表達,表現得更吸引人,以攻克中間選民的情感隔閡。」
舉例來說,梅洛尼在俄烏戰爭中選擇站在烏克蘭一方,對歐盟的敵意也沒那麼強;一名法國外交官近期告訴法新社,梅洛尼在國際議題上的意見出乎意料地令人肯定。
但希里耶指出,梅洛尼在國內政治上仍貫徹承諾,包括削減福利金、強硬對待難民等。伊瓦迪也說,極右翼政黨已經學到或正在學習如何行使權力,但仍要小心別給他們「民主的空白支票」。
希里耶說:「基本上,讓這些右翼民粹主義者團結起來的要素是共同的敵人和他們共同反對的議題,例如移民或遠大的氣候政策…但極右翼陣營內仍有矛盾,導致他們無法達成一致政策,這對歐洲主流陣營來說或許是一線希望。」(中央社巴黎24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