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攝影者Japanexperterna.se, Flickr CC License
文/36氪
編者按:本文作者 Tristan Harris,曾經在谷歌擔任設計倫理學家及產品哲學家。他研究了科技如何影響十億人的注意力、身心健康和行為方式。 Tristan Harris 最近離開谷歌,加入了一項名為「Time Well Spent(美好時光)」的社會活動,尋找一種新型技術,以盡量減少對人的干擾,幫助人們做出理性選擇,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長時間盯著屏幕。本文分為上、下篇。
科技是如何利用人們的心理弱點的?在這方面,我是專家。因此,過去三年來,我在谷歌擔任設計倫理學家,關注如何設計才能防止十億人的思維被綁架。
運用科技的時候,我們通常都會樂觀地關注科技能為我們做些什麼。但是我想為你展示一下科技可能會產生哪些害處。
科技怎樣利用我們的思維弱點?
我之前當魔術師的時候,就學會了這種方法。魔術師會先尋找人類認知方面的盲點、優點、弱點及局限性,然後就能不知不覺地影響人們的行為。一旦你知道了機關所在,就能像彈鋼琴一樣玩弄他們。
▲我在媽媽的生日派對上變魔術。(圖/medium.com)
這正是產品設計師要對你的思維所做的事。他們在這場競賽中(有意或無意地)利用你的心理弱點來抓住你的注意力。
我想向你展示一下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綁架技巧之一:只要掌控了菜單,你就掌控了人們的選擇
西方文化建立在個人選擇和個人自由的理念之上。成千上萬的人拼命捍衛自己「自由」選擇的權利,卻忽略了我們根本無法選擇菜單,其實在選擇之前就已經被人操控了。
這正是魔術師們要做的事。他們在設計菜單的時候給人們可以自由選擇的幻覺,但是無論你如何選擇,魔術師都會贏。這種洞察力有多麼深,無論如何強調都不為過。
當人們拿到菜單時,很少會問:
●「菜單上缺少什麼?」
●「為什麼要給我這些選項而不是其它選項?」
●「我知道菜單提供者的目的是什麼嗎?」
●「這個菜單能滿足我的原始需求嗎,還是說這些選項只是為了分散我的注意力?」(例如:排列得讓人眼花繚亂的牙膏)
▲圖/medium.com
舉個例子,假如周二晚上你和朋友們一起出去玩,想找個地方繼續聊天。於是你打開 Yelp,想找找附近有什麼推薦的去處,看到了一長串的酒吧。然後一群人就都低下頭盯著手機,開始比較這些酒吧。他們仔細查看每個酒吧的照片,比較雞尾酒的照片。對於這群人的原始需要來說,這個菜單有意義嗎?
並不是那些酒吧不好,而是 Yelp 通過設計菜單,將你們本來的問題(「我們能去哪兒接著聊天?」)轉變成了一個不同的問題(「哪個酒吧的雞尾酒照片更好?」)。
更有甚者,這群人卻對 Yelp 的菜單所造成的幻覺信以為真,以為所有能去的地方 Yelp 的菜單裡都有。他們只顧低著頭看手機,卻沒有看見街對面的公園裡有一個樂隊正在現場演奏音樂,也沒有看見街對面有一家賣法式薄餅和咖啡的 Pop-up Gallery。這些去處都沒有出現在 Yelp 的菜單上。
Yelp 巧妙地用酒吧的雞尾酒照片改變了人們原本的需求——「我們可以去什麼地方接著聊?」。
在生活的各個方面(信息、活動、好玩的地方、朋友、約會、工作),科技為我們提供的選擇越多——我們就越以為,手機總是能為我們提供最強大最有用的菜單。對吧?
「最強大」的菜單與選項最多的菜單是不一樣的。但是如果我們盲目地信任我們面前的菜單,很容易就忘了它們之間的區別:
●「誰今晚有空可以出去玩?」在菜單上變成了曾給我們發過信息的人中誰距離我們最近(我們能和誰聯繫上)。
●「世界上發生了什麼事?」在菜單上變成了 News Feed 的新聞報導。
●「哪個單身狗能出來約會?」 在菜單上變成了 Tinder 上左右滑動的人臉照片(而不是和朋友一起參加當地活動,或去附近的城市探險)。
●「我必須回這封電子郵件。」 在菜單上變成了寫回信的幾個要點(而不是與人交流的有效方式)。
所有用戶界面都是菜單。假如你的電子郵件客戶端能讓你選擇回複方式,而不是「你想回复什麼信息,情況將會怎麼樣?」(設計:Tristan Harris)
早上醒來,我們打開手機,看到很多通知——使我們「清晨醒來」的體驗變成了一個「從昨天起,我錯過的所有事情」的菜單。
▲圖/medium.com
我們清晨醒來時看到的一系列通知——我們醒來時,
這個菜單有多大用處? 它有沒有反映我們所關心的事?(設計:Joe Edelman)
通過設計讓我們的選擇菜單,科技綁架了我們感知選擇的方式,並將其替換成新的方式。但是如果我們更加留意我們面對的選擇,就會更清楚地意識到這些選擇其實並不能滿足我們的真實需求。
綁架技巧之二:把老虎機放進十億人的口袋裡
假如你是一個應用程序,你怎樣才能讓人著迷?方法是把自己變成一個老虎機。
平均每個人每天會查看手機 150 次。我們為什麼要這樣? 我們是做了 150 次清醒的選擇嗎?
你每天查看幾次電子郵件?
一個主要原因是老虎機利用了一個頭號的心理因素:斷續不定獎勵。
如果要想使人們更容易上癮,技術設計者只需要把用戶的某種行為(如拉動槓桿)和不定獎勵聯繫起來。每次拉動槓桿,要么能立即得到一份誘人的獎勵(贏得一場比賽,得到一份獎品!),要么就什麼也沒有。獎勵變化的機率越大,人們就越容易上癮。
這種影響真的能對人們起作用嗎?是的。在美國,老虎機賺得錢比棒球、電影、主題公園所賺得錢的總和還要多。 《成癮設計》一書的作者 Natasha Dow Shull 是紐約大學的一位教授。他說和其它類型的賭博相比,人們對老虎機上癮的速度要快 3—4 倍。
但是有一個不幸的事實——幾十億人的口袋裡都裝了一台老虎機:
● 當我們從口袋裡掏出手機,看看上面有什麼通知的時候,我們在玩老虎機。
● 當我們更新電子郵件,看看有沒有收到新郵件的時候,我們在玩老虎機。
● 當我們用手指在 Instagram 應用程序上滑動,看看下一張照片是什麼的時候,我們在玩老虎機。
● 當我們在 Tinder 之類的約會 App 上左右滑動人臉照片,看看有沒有配對成功時,我們在玩老虎機。
● 當我們點擊通知左上角紅色的數字,看看裡面有什麼內容時,我們也在玩老虎機。
各個應用程序和網頁都在其產品上設置有斷續不定的獎勵,因為這樣會帶來利益。
但是在其它情況下,也會偶然出現老虎機現象。例如,並不是所有電子郵件的背後都會有個惡意公司故意將其做成老虎機。讓幾百萬的人查看郵箱,卻沒有收到任何郵件,這樣做不會讓任何人獲利。蘋果和谷歌的設計師也都不希望手機像老虎機一樣工作。它只是個偶然現象。
但是如今蘋果和谷歌這樣的公司有責任改進設計,將斷續不定獎勵轉換成不那麼令人上癮、預見性更高的獎勵,從而降低這種成癮效果。比如,可允許用戶預先設定一天或一周之中查看 “老虎機” 應用程序的時間,並將發送新信息的時間相應地調整到那個時間段。
綁架技巧之三:擔心錯過什麼重要的事(FOMSI)
應用程度和網站綁架人們思維的另一個方式是,產生「有 1% 的概率你可能會錯過什麼重要事情」這樣的想法。
如果我能讓你相信,我是一個傳遞重要信息、短信、友誼或潛在性行為機會的通道——你就很難會把我關掉、退訂,或是刪除你的賬號——因為(啊哈,我贏了)你可能會錯過什麼重要的事情:
● 我們繼續訂閱電子新聞,即使最近都沒什麼重要內容(「要是我錯過了將來的某則新聞怎麼辦?」)
● 我們與某些人保持友誼,即使已經多年沒講過話了(「要是我錯過了什麼重要的事情怎麼辦?」)
● 我們不停滑動約會 App 上的照片,即使已經很久沒有配對成功了(「要求我錯過了那個既和我絕配,又喜歡我的人怎麼辦?」)
● 我們繼續使用社交媒體(「要是我錯過了某個重要的新聞怎麼辦?或要是我聽不懂朋友們說什麼怎麼辦?」
但是如果我們仔細研究一下這種擔心,就會發現這種它是無止境的:如果我們停止使用某種東西,就一定會在某個時候錯過什麼重要的事情。
● 在連續使用 Facebook 五個小時之後,如果第六個小時不繼續使用,我們可能會錯過一些美妙時刻(例如:一個老朋友現在正在小鎮觀光旅遊)。
● 如果不刷到第 700 張配對照片,我們可能會錯過 Tinder 上的美妙時刻(例如:夢想中的浪漫伴侶)。
● 如果手機不是 7×24 小時開著,我們可能會錯過某些緊急電話。
但是,生活不應該是時時刻刻擔心會錯過什麼嗎?
只要停止擔心,我們就能立即從幻覺之中醒來,速度之快令人吃驚。當我們拔掉電源插頭超過一天時間,退訂那些通知,或是去參加 Camp Grounded 夏令營——我們原本以為會有的擔心其實並不存在。
我們不會錯過看不見的東西。
「要是我錯過什麼重要的事怎麼辦?」這樣的想法是我們拔掉電源插頭、退訂通知或關掉手機之前產生的想法——而不是那之後。想像一下,如果科技公司意識到這一點,並幫助我們主動調整與朋友和工作之間的關係,讓我們度過生命中的“美好時光',而不是擔心可能會錯過什麼,這樣豈不是更好?
本文編譯自:medium.com,授權轉載自36氪
延伸閱讀:Google設計倫理學家:科技如何綁架人們的思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