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TWANT
▲黎巴嫩真主黨領導人哈桑·納斯魯拉(Hassan Nasrallah)身亡。(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28日聲稱,殺死黎巴嫩真主黨領導人納斯魯勒(Hassan Nasrallah)是改變「未來幾年該地區力量平衡」的第一步。然而,CNN資深國際及戰地記者韋德曼(Ben Wedeman)卻認為,真主黨可能根本沒有受到致命傷,「對以色列來說,根本性的勝利是虛無飄渺的。」
據CNN的報導,以色列近期不但透過無線設備在黎巴嫩和敘利亞製造恐怖攻擊,還在黎巴嫩南部展開大規模空襲,造成數以千計的平民死傷。而以色列國防軍參謀總長哈勒維(Herzi Halevi)也揚言,以色列的空襲行動是在為「進軍黎巴嫩」做準備。
如今以色列27日又空襲真主黨總部,並聲稱真主黨的共同創建者、資深領袖納斯魯勒已遭到擊殺,真主黨方面隨後也承認該消息。
對此,韋德曼也指出,雖然以色列極右翼政府對黎巴嫩乃至整個中東地區的結構性變革,懷有宏偉遠大的計畫。但1982年6月爆發的第一次黎巴嫩戰爭(第五次以阿戰爭)事後也證實,以色列沒能消滅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也沒辦法在貝魯特建立一個可塑的、以基督教為主的政府,更沒有將敘利亞軍隊趕出該國。
韋德曼提醒,也許以色列1982年入侵黎巴嫩的最重要遺產,其實就是「真主黨的誕生」,而真主黨隨後也發起了一場無情的遊擊戰,迫使以色列必須單方面從黎巴嫩南部撤軍,而這顯然是阿拉伯軍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成功迫使以色列撤退來自阿拉伯人的領土。事實證明,在伊朗的幫助下,這個新組織比以色列試圖驅逐的PLO更具殺傷力。
接著真主黨又在2006年的第二次黎巴嫩戰爭中繼續與以色列作戰,直到雙方陷入僵局並同意停火,而在接下來的幾年裡,真主黨在伊朗的大力支援下變得更加強大。如今,真主黨因數名高層遭到擊殺已陷入癱瘓及混亂,而且明顯受到了以色列情報部門的滲透,但現在談論真主黨的崩潰還為時過早。
回顧歷史,除了黎巴嫩和以色列之外,美國還在2003年入侵伊拉克,而且隨著伊拉克軍隊的崩潰和美軍湧向該國首都巴格達,時任美國總統小布希(George W. Bush)曾經幻想著海珊(Saddam Hussein)政權的垮台,將導致德黑蘭和大馬士革政權相繼垮台,並為整個中東地區帶來民主自由及繁榮。
然而,美國對伊拉克的佔領卻演變成一場無盡的戰爭,最終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和鉅額的財富。海珊政權的垮台不僅沒有帶來民主自由及繁榮,反而導致伊朗能夠將其什葉派影響力擴展到伊拉克;因美國入侵阿富汗而潰敗的蓋達組織(Al-Qaeda),也得以在伊拉克的遜尼派三角地帶(Sunni Triangle)重生,並最終演變成佔領敘利亞和伊拉克部分地區的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韋德曼也感嘆,當他在寫這篇文章時,他看到了貝魯特南部郊區揚起的陣陣濃煙,並回憶起了小布希時期的國務卿萊斯(Condoleezza Rice),曾在2006年以色列與真主黨開戰時聲稱,我們目睹的所有流血和破壞,都是「新中東誕生的陣痛期」。然而以色列最終卻退出了黎巴嫩,且真主黨還變得更加強大,「小心那些承諾新黎明、新中東即將誕生,或是該地區力量將重新平衡的政客」,因為他們可能不知道接下來會面臨什麼意想不到的慘烈後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