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級濕地學者來臺參加《第十四屆海峽兩岸人工濕地研討會》(圖 / 方偉達教授提供)
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就在山陀兒颱風侵襲臺灣期間,兩岸有一件大事發生。中國國家級濕地學者一行38人,破天荒成為今年第一次來臺灣參加《第十四屆海峽兩岸人工濕地研討會》的學者。台灣濕地學會理事長方偉達特聘教授表示,意義非凡,這是兩岸和平,共創兩岸學術新地位的世界盛事。
兩岸破冰,今年(2024)第一次有大陸國家級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38位學者來臺灣參加《第十四屆 海峽兩岸人工濕地研討會》,與臺灣學者討論濕地學術研究。
台灣濕地學會理事長方偉達特聘教授表示,海峽兩岸人工濕地會議,是社團法人台灣濕地學會和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行之有年的會議。社團法人台灣濕地學會自2009年成立後,即積極推動濕地教育、研究、調查、交流、規劃、設計及評估,成效卓著。在濕地海峽兩岸合作平臺上,學會與濕地國際(Wetland International)中國辦事處、中國濕地保護協會、廣東省濕地保護協會、泉州市濕地學會等學術團體積極合作交流。
▲台灣濕地學會理事長方偉達(圖 / 方偉達教授提供)
2009年第一屆是在中國科學院位於武漢的水生生物研究所舉辦,自2012年起,社團法人台灣濕地學會與國立中山大學水資源研究中心合辦第四屆海峽兩岸人工濕地研討會迄今。因為新冠疫情阻隔,曾經在2020年到2022年停辦實體會議,社團法人台灣濕地學會於2023年12月13至17日,前往廣西桂林市,參加第13屆海峽兩岸人工濕地研討會。今年9月30 日至10月6日在台中舉辦第十四屆海峽兩岸人工濕地研討會,討論主題:「氣候變遷與永續濕地」,希望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全面提升海峽兩岸學術水準,意義重大。
方偉達教授進一步說明,台灣濕地學會 締結兩岸和平,共同創造兩岸學術盛事,向來不遺餘力。2019年年底由於新冠病毒肆虐,爆發COVID-19疫情,海峽兩岸人工濕地研討會停止舉辦線下實體會議,但仍積極參與線上視訊會議。
直到2023年疫情趨緩,台灣濕地學會本著恢復兩岸濕地相關研究之專家學者及業界之間的實體相互交流,並於該次研討會中,決議第14屆海峽兩岸人工濕地研討會在台中舉辦。
兩岸合作的單位很多,有台灣濕地學會、國立中山大學水資源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主辦;台灣濕地保護聯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以及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
來台38位學者包含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學、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暨南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廈門大學、同濟大學、東北師範大學、山東建築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十五所高校和研究機構研究員、教授
▲▲中國國家級濕地學者來臺參加《第十四屆海峽兩岸人工濕地研討會》(圖 / 方偉達教授提供)
還有海南天鴻市政設計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慧川中水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哈爾濱工業大學博實環境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等人工濕地設計公司高階經理參與。
方偉達特聘教授在主持開時公開表示:「締結兩岸學術深化合作,創造兩岸永久和平,是本會要務。從兩岸學術實務到理論,共同創造研究的盛事。」強調要「持續深化兩岸濕地發展前景,促進兩岸濕地學術合作」;因此,要擴大海峽兩岸「濕地科學領域的交流,深化兩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蓬勃發展」;推動兩岸共同尊重「文化價值」,積極維繫兩岸「利己利人的關係」。
方偉達以「微熱山丘」、「旺來平安」的鳳梨酥,致贈來臺學者;也希望在山陀兒颱風侵臺之際,兩岸專家學者,共同以學術「巔峰之姿」提出建言,保護臺灣沿海低窪地區、減輕颱風所帶來的危害,並且建議政府進行山坡地土石流預警系統之營造方案。大會在台中金典酒店於9月30日和10月1日舉辦兩天,台灣濕學會方偉達和台灣濕地保護聯盟理事長康敏捷共同簽約合作協議,將溫室氣體減量儀器和水質儀器進行交流,共同創造學術平台利基、以建立臺灣學術測量標準化。
方偉達表示,台灣草根力量,蓬勃發展。貫澈民間韌性強度,深化本土研究,台灣才有未來。兩岸交流刻不容緩,民間是政府的後盾。兩岸要有和平!台灣未來不可限量。
(圖 / 方偉達教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