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健保署長石崇良(右一)表示,今年全台已開始實施「個別醫院前瞻式預算分區共管試辦計畫」。(圖/記者簡浩正攝影)](https://attach.setn.com/newsimages/2025/02/07/4995281-PH.jpg)
▲健保署長石崇良(右一)表示,今年全台已開始實施「個別醫院前瞻式預算分區共管試辦計畫」。(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為推動分級醫療、改善健保點值,健保署今年推動全台6分區醫院個別總額(分區總額制),透過門診、住院加權,與台北區急重症不受當年預算限制等3項配套,避免未來固定各醫院額度可能出現醫療人球問題。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未來7年全台預計再增1.1萬張病床,總額恐大幅成長、健保破產困境,也會造成漲保費壓力,因此今年是推出新制改革的最佳時機。
據統計,2025年健保總額高達9286億,若再加上癌藥專款等公務預算181億,總經費高達9467億,若以2024年8755億元來說,相當於年增712億元、成長率約8%,為歷年之最。
健保署今年推出「個別醫院前瞻式預算分區共管試辦計畫」,當醫院衝量超過合理成長率,給付就會被分階段砍價。因各醫院管理狀況不同,推動門診減量,不能齊頭式要求各醫院都要減2%,因此今年起參考南區過去作法,除台北區(北北基、宜蘭縣、金門縣、連江縣)第2季開始實施,全國其他分區從第1季開始。
健保署長石崇良本週與媒體座談時說明,目前醫院總額分區共管會議決定的管理模式不一,台北區、北區、中區為「攤扣制」,設定目標點值,申報結果如當季預估點值低於目標點值時,按點數成長貢獻率、點數占率進行攤扣;但南區、高屏區、東區是「個別總額」,事先給予醫院一定額度,超額部分採分階段折付,過度成長則可能斷頭不予支付,其中門住診等各條件加權有差異,對於偏鄉逐年萎縮的醫院有保障,同時兼顧個別醫院競爭。
![林純美說明新制執行方式。(圖/記者簡浩正攝影)](https://attach.setn.com/newsimages/2025/02/07/4995290-PH.jpg)
▲林純美說明新制執行方式。(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健保署南區業務組組長林純美說明,過去健保攤扣制度下,不論各醫院人力、門診住院比例等組成,給付都一樣,加上醫院規模相差大,有些只看門診、有些住院較多,「如果給付只看量不看內容並不公平」;而個別總額制可以讓醫院如常服務,不需要去精於計算。
她說,今年起全台6區實施「個別醫院前瞻式預算分區共管試辦計畫」,做法是扣除急重症等剛性需求,再分3階段打折給付,若過度成長則採「斷頭」不給付,額度由各分區因地制宜訂定。盼藉固定各醫院額度,促進醫院自我控管,避免重複或不必要檢查,達到真正門診減量效果。
石崇良指出,支付標準調整,在急重難罕症照護,或是居家醫療、在宅急症照護等政策配合事項,則會排除統計,因此不必擔心會有人球的問題。
會選擇在今年全面推行新制,石崇良透露主因正是健保總額不斷成長,並分析未來7年全國將至少再增加1.1萬張病床,若不調整管理方式,總額每年成長恐怕不只700多億元,將加速健保破產,民眾也會面對健保費上漲的壓力。盼新制上路強化醫院的自主管理能力,尤其是讓小型醫院在保障醫療品質的同時,獲得成長的空間,能夠進一步推動分級醫療的落實,減少大醫院的門診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