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周楷、潘建樺/台北報導
很多人都會把手機拿去貼上保護貼以防刮傷,而市售的手機保護貼更是五花八門,有的標榜防刮,有的則標榜防藍光。消基會就針對市售9個牌子做調查,結果竟發現價位從158元到1690元都有,價差高達11倍,但卻都有標榜類似功能。實際測試發現其實關鍵就在於材質,玻璃、塑膠兩者差異相當大,業者也坦言,確實目前市場是欠缺遊戲規則,就算貴,是不是好貨就要看業者良心。
▲手機門市掛滿各種功能、價格不一的螢幕保護貼。
牆上掛滿琳瑯滿目的手機螢幕保護貼,讓手機多層保護,但消基會抽查檢驗卻發現大有問題。攤開報告,消基會針對市售9個品牌做調查,都標榜防刮、抗爆,但價位從便宜的只有158元到貴的要價1690元,價差高達11倍。
▲手機保護貼價差高達11倍。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游開雄:「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的話,是無從去查證它(業者)的一個宣稱是不是確實符合,最主要的是因為保護貼還不是一個應施檢的商品。」
▲消基會表示保護貼還不是應施檢的商品。
價差大卻標榜同功能,實際測試真的有差嗎?刀片用力畫上好幾刀,一樣都是保護貼,但玻璃材質的毫髮無傷,塑膠材質的則佈滿刮痕。把水潑上去,玻璃材質的立刻聚成水滴,塑膠材質則立刻散開。
▲▼玻璃材質和塑膠材質的保護貼經過測試後馬上分出高下。
東區包膜店長蔡福元:「它們(政府)也沒有規定業者一個就是說你要做怎樣的東西,根本就沒有啊!最主要看那個店家有沒有良心,它們有時候可能會用話術去洗(腦)客人。」
▲業者坦言不少同行會利用話術框騙消費者。
包膜業者也坦言市場欠缺遊戲規則,在主管機關訂規範前,恐怕消費者都得睜大眼睛,以免抱著便宜沒好貨的心態卻被當成肥羊而讓荷包失血。(整理:實習編輯林奇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