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汪倩如、楊育鑫/綜合報導
政府拼新南向政策!帶您來到泰國看看!泰國官方統計,去年外資投資高達9800億台幣,年成長百分之95,人流、物流、金流匯集,許多台灣人跟著這一波的東協崛起,在曼谷找到機會。台商在全球的分佈,除了中國,人數最多的就是「泰國」!
曼谷台商劉靖騰:「這個是泰國的水塔,裡面有水。」記者:「真的裝水啊?」劉靖騰:「真的有水在這水塔裡面。」
水塔變成大茶壺,劉靖騰:「加了壺嘴、把手,弄得像茶壺的樣子。」改造成顯眼的招牌,誰這麼幽默?這是間台商在曼谷的基地,它可是歐美第一線鍋具品牌的生產大本營。
▲泰國鍋具工廠將水塔改造成顯眼水壺造型。
劉靖騰:「有各式各樣的顏色可以點綴他們的廚房,美化他們的廚房,讓他們廚房好像公園一樣。」鮮艷、亮彩,各種茶壺、鍋子就是要顏色繽紛。
▲水壺顏色多樣。
記者汪倩如:「在這裡可以看到最經典的顏色,也可以看到最流行的顏色,他吃下了歐美的大品牌,所以只要是made in Thailand的琺瑯鍋、琺瑯壺,幾乎都產自這裡。」法國第一品牌le creuset、美國惠而普等鍋具界的精品,全是台商做的。
台商劉樹添:「這個過程很多,每個茶壺大概有20處到30處的過程,而且這個琺瑯要燒的時候,要燒4次。」琺瑯是指一種類似琉璃玻璃的材質,經過高溫燒製附著在金屬上,為的是展現色彩圖樣,作工繁複,古時候中、西方都應用在工藝品上,專屬皇宮貴族所有,如今成為現代廚房美學。
▲琉璃製品作工繁複。
劉樹添:「原料從日本、台灣進口,這是一種特殊的琺瑯專用鐵板。」最開始以金屬為底,先一個個高壓成型,記者:「全部靠人去手工?」劉樹添:「對,這個因為少量多樣,所以沒有辦法完全自動化。」接著上色,第一層底釉先上黑色或白色底,零重金屬成份,接觸食物才安全。
▲第一層底釉先上黑色或白色。
劉樹添:「第一次燒出來以後是黑色。」記者:「這已經燒過一次了?」劉樹添:「對,燒過一次了。」記者:「變黑的。」劉樹添:「850度燒過一次,那現在準備作第二道手續。」二次上色考驗師父功力,上色時不能讓釉料跑進壺內,顏色塗層要厚薄均勻,這層琺瑯漿就是類似玻璃或瓷,接著掛上架再進烤爐。
▲上色時顏色塗層要均勻。
攝氏850度高溫燒製40分鐘,劉樹添:「顏色並不是說你要什麼顏色,就可以做出什麼顏色,因為高溫燒了以後變化很大。」最難的是要維持「出爐」後一致的顏色光澤,是經過一次次測試、經驗累積才有的真工夫。
▲要經過高溫燒製40分鐘。
劉樹添:「像我去年去北歐,所有北歐國家,包含芬蘭、維也納、冰島,都有我們的產品,而且百貨公司排列出來不是一個、兩個,是整排的、滿滿的。」記者:「全部都是你做的?」劉樹添:「對。」記者:「所以覺得很驕傲。」劉樹添:「看了以後心情就很好。」
劉樹添:「我們以前是MIT,現在也是MIT,以前是made in Taiwan,現在是made in Thailand。」從泰國出發稱霸業界,台商劉樹添茶壺做了40年,1980年代跟著政府南向政策把工廠遷到曼谷,泰國氣候熱、溫度穩定,比台灣更適合燒製琺瑯。
▲產品少量多樣,全靠人工製造。
記者:「在這邊工作幾年啦?」員工:「20年了。」記者:「回來台灣就立刻來這邊,那覺得這個老闆怎麼樣?員工:「老闆很好。」做琺瑯靠經驗功夫,製程繁複幾乎全手工,培養員工不容易,剛來曼谷時,劉樹添不懂泰語,能快速讓工廠上軌道是靠這招。
劉樹添:「從泰國到台灣去做這種行業的泰勞,他屆滿的時候要回來泰國,我們就到機場那邊拿著牌子去找那些泰勞。」記者:「找到了嗎?」劉樹添:「找到了,找到十幾個,到現在還在,他們都是很高級的幹部了。」穩定產品品質後,劉樹添陸續接到國際知名品牌的單,一合作就是數十年。
▲劉樹添在機場舉牌子找泰勞當員工。
劉靖騰:「茶壺本身,它就像是一個手工藝品,就像陶瓷是手拉胚,這我們也是一個一個把他成型拉出來的。」大兒子劉靖騰在美國完成學業後也回家準備接棒,琺瑯壺家族事業正跟著東協市場持續擴張。
劉樹添:「這個是我們為了東協作準備,現在東協一體化,單一市場明年馬上要開始,我們這個大概再兩個月就會完成了。」砸了三千萬泰銖建立二廠新產線,專門生產銷到東協的產品,東南亞太熱,茶壺難賣,就開發「鍋子」,建立自有品牌,劉樹添的琺瑯鍋壺王國將從歐美反攻回東協。(整理:實習編輯丁于芳)
▲二廠負責生產銷到東協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