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卓苡瑄
在眾多領域裡面,心理學對我而言一直都有著致命的吸引力。新聞系的我,只在大學時期因配合系上選修而修了一學年的心理學,別說是深入研究,就連皮毛都沒沾上邊,可那短短的一年,卻徹底勾起了我對它的興趣,我對制約理論著迷、對生物系統與情緒間的連結滿心好奇、對平衡理論對認知過程的影響既同意又想反駁……也因為這樣,我自大學期間至畢業後的現在,仍時不時地翻翻與這領域相關的書籍,期待作為門外漢的我,有朝一日也能夠略知皮毛。
▲圖/截自《腦盲潛意識》畫面
有人說,心理學經常引人發毛,因為它總是不顧人們的意願,殘忍地揭開最真實、最不堪的人性,那將人類自尊連根拔除的狠勁,誰會喜歡呢?我在閱讀的過程當然也常感受到衣不蔽體的羞窘,不願被看個精光,可偏偏真相就是如此赤裸,所以後來我也就逼著自己去習慣,去習慣那樣的不舒服、去習慣面對愚蠢、自私又貪婪的自我。
▲圖/截自《腦盲潛意識》畫面
我一直認為心理學的存在並非透析他人,而是為了瞭解自己。當你知道大腦會如何被欺騙、感性永遠凌駕於理性、判斷絕非萬無一失後,你就能在下決定前稍微提醒自己,看自己是否又讓思考進入了常見謬區,也許沒辦法做出百分百的預防,可至少在問題發生前能先有個善後的方案,也因為如此,我們才做了這個節目,希望能從潛意識的角度讓大家對心理學有個概念,這不是死板的教育節目,所以我們期待在節目撥出後能得到大家正面或反面的回饋,例如:理論解釋得不夠清楚、實驗方法還能再改善……回應越多,節目也能往越來越好的方向走,與此同時,也能夠和大家一同交流討論,彷彿透過節目又回到了大學那彼此激盪思想的青春年代。
▲圖/截自《腦盲潛意識》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