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黃先生在31歲那一年中耳和乳突的反覆發炎影響了內耳,確診罹患嗜依紅性慢性中耳炎併乳突炎及珍珠瘤,聽力不至於影響太大,日常生活無須依靠助聽器。聽力大幅度下降,不得不戴上了助聽器,但35歲時病情急轉直下,雙耳聽力幾乎完全喪失,就算有助聽器也只能感受到震動,從此生活在無聲世界裡,幸好接受手術和藥物治療後,聽力不至於影響太大,之後日常生活無須依靠助聽器,重回有聲世界。
▲黃先生(右二)罹患罕見嗜依紅性慢性中耳炎併乳突炎及珍珠瘤,雙耳聽力幾乎喪失,經積極治療後,無須仰賴助聽器,重回有聲世界。(圖/記者楊晴雯攝)
現年41歲的黃先生,在高中時期得到了相當罕見的嗜依紅性慢性中耳炎併乳突炎及珍珠瘤,31歲時,中耳和乳突的反覆發炎影響了內耳,聽力大幅度下降,不得不戴上了助聽器,那段日子仰賴著效能較強的助聽器,還足夠應付工作與生活需求。
然而35歲時突然病情急轉直下,反覆幾次發作,雙耳聽力幾乎完全喪失,同時期伴隨著嚴重暈眩,有一段時間甚至連走路都要家人攙扶,連出門也是很大負擔。休養數月後,平衡感逐漸恢復,可以行動自如,但聽力仍未恢復,檢查後醫師判定為雙耳極重度聽損,戴上助聽器也僅能感受到震動,從此生活在無聲世界裡。
陸續在台北榮民總醫院陸續追蹤治療了一段時間之後,該院耳鼻喉頭頸醫學部蕭安穗主任團隊想出了解決之道,替患者策劃兩階段手術。第一階段手術將中耳與乳突腔長久發炎的黏膜、肉芽組織徹底切除並整個封閉起來,半年後的第二階段手術即安排植入人工電子耳。術後傷口恢復順利,在聽語團隊協助積極聽能復健及家人全心陪伴之下,黃先生終於在失聰2年半、失業3年後重回有聲世界。
隨著公共衛生進步,慢性中耳炎、流膿耳已不若幾十年前那般常見,但臨床上仍偶爾可見頑固型慢性中耳炎。
台北榮總耳鼻喉頭頸醫學部耳科醫師王懋哲表示,該案例黃先生罹患的嗜依紅性慢性中耳炎併乳突炎及珍珠瘤,即是一種臨床上非常棘手的慢性中耳炎,與身體某種過敏反應有關。此病症的特徵為高黏稠性耳漏、中耳及乳突腔長滿肉芽組織,通常伴有鼻息肉和哮喘病史。
王懋哲進一步說明,嗜依紅性慢性中耳炎併乳突炎及珍珠瘤症狀嚴重時需接受局部和全身性類固醇治療,但因中耳及乳突內高黏滯性的分泌物與肉芽叢生,容易合併細菌感染,也需輔以抗生素治療。一旦感染抗藥性較強的細菌,如多重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則儘管以靜脈注射抗生素,病況依然好好壞壞,甚至經過數次手術仍難以根除病灶,聽力也越來越壞。這種長期反覆的發炎不僅會破壞耳膜、中耳聽小骨鏈之結構導致聽力傳導變差,細菌毒素也會破壞內耳聽覺與平衡器官。
王懋哲提到,內耳細胞結構極為細緻,無法再生,即使臨床上感染看似以抗生素治療好了,但其實聽覺細胞及平衡功能已經又更差了一些。長久下來,一次又一次的中耳乳突炎發作、反覆細菌感染,使得整個中耳、乳突換氣系統完全阻塞、內耳聽覺平衡功能幾乎喪失殆盡。
至於聽力問題,普通慢性中耳炎手術後聽力多半可部分或全部恢復,若患者因年紀較長已有老年性聽損、或先前發炎太久導致內耳聽覺功能減損,手術僅能幫助部分恢復聽力者,可考慮配戴助聽器。
王懋哲說,針對單側或雙側聽力損失程度在25至 65 分貝,且語音辨識能力尚可的患者,可以考慮配戴一般氣導式助聽器。若雙耳嚴重聽力損失且助聽器使用效果不佳,則可考慮人工電子耳。人工電子耳須經由手術植入,此種精密的電子裝置能將外界聲音經過語言處理器分析後轉換成電子信號,刺激內耳耳蝸聽神經產生聽覺。人工電子耳植入後必須經過多次調整,並積極配合聽能復健,才能將其改善聽力的功能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