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年輕人心裡有事,卻不想說出口。根據董氏基金會今年調查六都國高中職生憂鬱程度,有1成3受訪者「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尋求專業協助」,最主要壓力源為「課業考試」;不過會使用校內輔導資源,因「情緒問題」而求助輔導老師僅10分之1。
▲董氏基金會今(2018)年進行六都國、高中職學生憂鬱情緒現況調查發現,受訪者的壓力源第一名是為「課業考試」。(示意圖/記者馮珮汶攝)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該基金會今(2018)年進行六都國、高中職學生對校園心理健康資源的應用及憂鬱情緒現況調查,回收有效問卷3,478份,68.1%受訪者能清楚區辨憂鬱情緒與憂鬱症,與往年調查相比大幅提升,顯示在校內推動「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受訪者的壓力源前5名依序為「課業考試」、「對未來的不確定」、「人際問題(非家人)」、「想法上的困擾」、「經濟問題」。
該調查指出,如果遇到壓力事件,超過4成2受訪者不同意學校輔導老師告訴父母,進一步分析,近3成1有明顯憂鬱情緒者認為老師提供建議後,父母的反應為負面的。54.3%受訪者覺得父母不清楚校園中所提供的心理健康資源。
葉雅馨提醒,學校可善用民間單位提供的資源,安排給家長參與的心理健康促進課程,能適時覺察孩子的情緒問題及給予協助。
善用輔導室資源,不是只有出現問題才能求助!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董旭英表示,從董氏基金會今年的調查中發現父母教養方式會影響青少年的求助意願,父母教養方式愈寬鬆的受訪者在遇到壓力事件時,越傾向第一個向班導師或輔導老師求助。
而輔導室在三級預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除了能直接協助情緒困擾的青少年,同時也需要進行宣傳教育與後續資源轉介,而輔導室與家長都是青少年有情緒困擾時可以尋求協助的管道。董旭英也強調,輔導室除了關心有情緒困擾的青少年外,也應教育父母相關情緒/心理健康的認知,讓他們能接納及同理孩子,接著才願意進行下一步,來幫助自己的孩子。
台北市副市長鄧家基說,台北市政府每年在10月的第2個星期六舉辦「憂鬱症篩檢日」活動,透過活動宣導,讓市民重視情緒議題並預防憂鬱症。今年的宣導配合世界心理衛生聯盟(World Federation for Mental Health),以「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為主題,呼籲各界關懷及幫助兒童青少年提升對心理健康的正面認知,除了大型宣導活動,有別往年,設計了心理健康系列宣導活動,包括校園講座、電影欣賞,同時各協辦單位在9到10月陸續推廣相關活動。
此外,2018年TDSD國際心理健康日系列活動即日展開,包括有兩場「影像」人生-紓壓看電影活動,時間為9月15日及10月13日,除可欣賞電影外,另有專業人員回應電影內容及提供建議,同時將於台北市10所國中進行「快樂,決定在我」心理健康宣導體驗講座,讓青少年學習增強正向的生活態度。詳細活動訊息可上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及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