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ㄟ~肥仔來了!」體重過重者經常會被取負面外號,可別輕忽這樣的稱號,或許已傷及他人自尊,而因體重過重產生的歧視恐帶來死亡危機。國內南台灣有研究顯示,經歷肥胖污名標籤者,常承受著高度的心理壓力;國外研究則發現,遭遇體重歧視者會增加高達60%的死亡風險。
▲(圖/攝影者Lo,flikr CC License)
世界肥胖聯盟透過今年的「世界肥胖日」活動呼籲各界重視「終結體重污名」。國民健康署也提出3項正向行動,包括減少以負面言語或意象形容肥胖、建立支持性環境、避免孤立及排擠肥胖者的社會參與等,呼籲各界一起動起來,以減少體重污名對於健康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何謂「體重污名」?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林莉茹表示,是指單純因為體重的因素,而對於旁人有負面的行為或態度。許多證據顯示,對於不同體重者之差別待遇,會使得其在職場職業的諮詢、面試、雇用過程等階段可能都有差別待遇;此外體重過重/肥胖者在物理環境上也容易存在相關障礙,例如醫療設備、公共座椅的尺寸不符等。
國內南台灣有小型研究指出,有高達90%參加減重計畫的過重或肥胖民眾有受到「肥胖歧視」的經驗。經歷肥胖污名標籤的人常常承受著高度的心理壓力,容易有焦躁、憂慮、自卑、退縮等傾向,也有人因飲食失調的惡性循環,而有濫用藥物或輕生念頭。校園中,體重過重/肥胖也是導致霸凌的普遍原因之一。
2018年美國一項以1443名大一學生,為期9個月的研究發現,受到體重歧視者其憂鬱症狀的明顯上升。令人擔憂的是,在體重過重/肥胖被嚴重污名化的氛圍下,有些人會刻意選擇忽視自己的體重變化,而這可能讓健康情況持續惡化,導致重病及死亡的發生,美國有大型研究就發現遭遇體重歧視者會增加高達60%的死亡風險。
肥胖症與許多慢性疾病密切相關,包括三高(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心血管疾病、脂肪肝、腎臟病、憂鬱症、胃食道逆流及睡眠呼吸中止症等。
肥胖主要成因為不健康的生活型態造成或是因疾病引起的病態性肥胖,除了病態性肥胖患者需要尋求醫療資源外,一般肥胖者則建議以調整生活型態做起。
國健署呼籲,體重控制最基本的動作就是天天量體重,每天固定的時間量體重會帶來激勵性的心理效果,反而有助於個人體重控制。
此外,民眾應以鼓勵代替偏見,減少以負面言語或意象形容肥胖:不要稱呼肥胖者為「肥仔」、「胖子」;不要幫肥胖者取負面外號;不要有肥胖者等於好吃懶做的刻版印象等;建立支持性環境,在家做三餐以取代外食,一同用餐增進家人感情,相約運動取代聚餐,不要以含糖飲料做為獎勵等;避免孤立及排擠肥胖者的社會參與,不要限制肥胖者參與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