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兩制是已故中共領導人鄧小平在1980年代為實現中國統一目標所提出的原則。後相繼適用於曾分別為英葡殖民地、實施資本主義制度的香港及澳門。但香港20多年來已爆發連串爭議。
▲香港民眾不斷對中國的「一國兩制」制度進行抗爭,甚至要求獨立。(圖/中央社)
●「一國兩制」由來
一、起於中共對台政策
--1979年1月1日,中國大陸發表「告台灣同胞書」,重申期望兩岸和平統一。
--1981年9月30日,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葉劍英對新華社記者發表談話,闡述台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9條方針政策(葉九條)。一般認為,「葉九條」已涵蓋往後「一國兩制」的基本意涵。
--1982年1月11日,中共領導人鄧小平在一次談話中說,9條方針是以葉劍英名義提出來的,實際上就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這是鄧小平首次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概念。
--1982年12月,中國人大會議通過新的「憲法」,其中第31條規定:「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立特別行政區。在特別行政區內實行的制度按照具體情況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法律規定。」
第31條就是實行「一國兩制」,也就是「一國兩制」已載入中國的根本大法,有了憲法保證。
二、港澳實施
中英自1979年開始對香港主權移交問題進行多次討論。
--1984年6月22日,鄧小平明確表示在香港實施兩制及「50年不變」:「我們多次講過,我國政府在1997年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後,香港現行的社會、經濟制度不變,法律基本不變,生活方式不變,香港自由港的地位和國際貿易、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不變,香港可以繼續同其他國家和地區保持和發展經濟關係。我們還多次講過,北京除了派軍隊以外,不向香港特區政府派出幹部,這也是不會改變的。我們派軍隊是為了維護國家的安全,而不是去干預香港的內部事務。我們對香港的政策50年不變,我們說這個話是算數的。」
--1984年12月19日,「中英聯合聲明」簽署,重申實施一國兩制。中國和葡萄牙後來進行澳門主權移交問題會談時,也提出一國兩制。
--1990年、1993年,中國人大會議先後通過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分別在當中明定,「不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變」。
●香港要求「真普選」引爆兩制爭議
一、背景
基本法明定香港要以「循序漸進原則」實現普選。
--2007年,中國人大常委會決定不實行2012年「雙普選」的香港泛民主派要求,確定香港普選時間表為: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特首),2020年立法會全部議員可由普選產生。香港泛民主派不滿,發動多次遊行。
--2010年4月14日,港府發表「2012年行政長官及立法會產生辦法建議方案」: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的人數由原本800人增加至1200人,每屆任期5年;立法會議席由60個增加至70個。
--2013年1月16日,香港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投稿信報,鼓勵港民及民間領袖以非暴力的公民抗命形式表達港人自決的權利要求。他表示,若香港民眾不再施以更進一步的行動,普選的目標將會無法達到。
--2013年3月27日,戴耀廷與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健民、牧師朱耀明(合稱占中三子)共同開記者會,發表「讓愛與和平占領中環」信念書,表示運動的目標是爭取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運動的成敗取決於公民的覺醒。
二、北京出手點燃爭議
--2014年6月10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單方面對「一國兩制、高度自治」作出闡釋。
白皮書指出,「一國兩制」方針中所指的香港高度自治限度在(北京)中央授予多少權力,香港就享有多少權力。又指出,在「一國兩制」中,兩制僅能「從屬」於一國,特首人選必須「愛國愛港」,特首與立法會普選制度都「必須符合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符合香港實際,兼顧社會各階層利益,體現均衡參與的原則,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特別是要符合香港特別行政區作為直轄於中央人民政府的地方行政區域的法律地位,符合香港基本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決定的規定」。
香港泛民主派人士認為,白皮書是北京表明以「全面管治」取代「港人治港」的態度。
--2014年6月20至29日,占中舉行公投,選出3個普選方案呈交港府,共有超過79萬人參與。
--2014年8月31日,中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關於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普選問題和2016年立法會產生辦法的決定」(對香港政改的決定),從2017年開始,可以一人一票普選選出香港特首,但特首候選人必須先由一個「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產生。這意味著,真普選聯盟提出「三軌制」中的公民提名和政黨提名被排除,泛民批評這是「假民主」。「對香港政改的決定」成為之後占中運動的直接導火線。
三、占中運動(又稱雨傘革命)
--2014年9月28日凌晨,「雙學」發起圍堵政府總部,要求中國人大常委會撤銷對香港政改的決定,「占中三子」與「雙學」達成共識,宣布啟動「占中」。
直到2014年12月15日警方清場,才結束長達79天的占領行動。
--2015年5月31日,香港立法會議員前往深圳與北京官員商討香港政改問題,北京寸步不讓,談判破裂。
中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基本法委員會主任李飛說,這已是最佳的普選制度,對香港政改的決定沒有時效,對以後各屆特首普選都有效,未實施的決定不可能改。他並提醒泛民,政改方案是測試立法會議員支持還是反對「一國兩制」和基本法的「試金石」。
●後占中時代爭議未歇
一、銅鑼灣書店事件
2015年10月至12月期間,香港「銅鑼灣書店」5名股東及員工陸續失蹤。其中,書店股東李波是在香港境內失蹤,因此格外受到港澳社會關注,質疑他是否被人強行由香港境內擄至中國大陸,及有否牽涉中國大陸官方人員跨境綁架。事件令香港人擔憂「一國兩制」、言論自由、出版自由及人身自由受到破壞。
二、香港立法會宣誓風波
2016年9月香港立法會選舉,後來6名泛民議員當選人梁頌恆、游蕙禎、羅冠聰、姚松炎、梁國雄和劉小麗在宣誓就任時擅自更改誓辭或方式,被當局聲請法庭取消資格。
中國人大常委會2016年11月為此主動作出解釋指出,基本法第104條規定的「擁護基本法」及「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既是該條規定的宣誓必須包含的法定內容,也是參選或者出任該條所列公職的法定要求和條件。
三、香港獨立運動
占中後,香港本土運動興起,本土、自決、獨立的聲音湧現。
--2016年3月28日,香港民族黨公開主張香港獨立。同年7月,香港民族黨黨主席陳浩天等5人被取消立法會參選資格。
--2017年9月新學年開始,香港中文大學等校園的「民主牆」等多處懸掛張貼「拒絕沉淪,唯有獨立」、「香港獨立」、「HK INDEPENDENCE」等字眼的海報。
--2018年9月24日,港府在憲報刊登公告,將香港民族黨列為非法組織。
四、港人對中國人身分認同下降
香港大學於2018年底發布的民調顯示,港人對「香港人」身分的認同感高於「亞洲人」、「中華民族」或「中國人」,而且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指數創下4年以來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