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黑潮-復現3萬年前的航海實驗計畫」圓木舟航行最終挑戰,今天從台東烏石鼻港出發,5名划手捨棄現代化設備,模擬當年以星辰、風向等判別方向,划向日本沖繩與那國島。
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自2017年起與日本科博館合作「跨越黑潮-復現3萬年前的航海實驗計畫」,為證實「日本人的來源路徑」由台灣跨越黑潮進入沖繩列島之可能路徑,經前2年實驗結果證明竹筏的可行性較低後,今年以圓木舟跨海挑戰。
▲5名好手捨棄現代化設備,划向日本沖繩與那國島。(圖/中央社提供)
在多日天候觀測不佳、3度取消後,今天中午終於由台東長濱鄉烏石鼻港出發,划手們預估最快30小時,若風向不對,可能要3至5天才能抵達目的地。
參與此次計畫的划手分別為台籍宋元愷和日籍的原康司、鈴木克章、村松稔、田中道子(女)共5人,在不換人的前提下划行全程。
5名划手在體能和經驗都相當優異,其中來自高雄的宋元愷是獨木舟資深老將,從事海洋獨木舟活動多年,拿下多次世界冠軍紀錄,1991年曾參加台灣橫渡鹿兒島海洋遠征。
▲他們將以星辰、風向等判別方向,划向日本沖繩,直線距離為205公里。(圖/中央社提供)
史前館副研究員林志興說,本次最終實驗計畫使用的圓木舟為2017至2019年間以日本能登所產雪松,依模擬舊石器工具實驗製成。由日本考古學家山田昌久監製、工藝家雨宮國廣製作,獨木舟船身長7.6公尺、寬0.7公尺、高0.6公尺,可乘坐5人,舟身重量約350公斤。
航程自台東烏石鼻出發到日本與那國島,直線距離為205公里,航行時不會使用羅盤、時鐘、智慧型手機等現代化設備,將以星辰、風向等自然元素來決定航程方向。
為記錄實驗航海探索航程,特別在圓木舟前後配備攝影機全程記錄,另有隨船攝影、空拍機記錄,作為日後科學研究及教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