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上海遇見張愛玲 新書展現文學地圖魅力

2020年是作家張愛玲百歲紀念,預計將再掀熱潮。20多年來尋訪其蹤跡的作家淳子說,台灣文壇雖然重視張愛玲,但上海是她創作的基因,梳理城市和作家的關係,只能靠上海人。

▲上海作家淳子在張愛玲故居常德公寓一樓咖啡館外留影。(圖/中央社)

關於張愛玲的活動,無需預熱就一直很熱。今年同濟大學出版社「城市行走」書系出版了「上海張愛玲文學地圖」一書,從建築、文學和歷史的層次,呈現出張愛玲的創作與上海之間的關係,書中部分文字取自淳子的舊作「張愛玲城市地圖」。

選在張愛玲故居常德公寓樓下的咖啡館,點上兩杯張愛玲小說同名的咖啡「惘然記」,淳子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娓娓道來自己為何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尋訪張愛玲的行跡。

▲淳子20多年來尋訪張愛玲的行跡,書寫多本著作。(圖/中央社)

兩岸文壇氛圍大不相同。1949年後,中國大陸文壇長期以左翼作家為主。淳子在文革結束後的1977年考進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到她畢業前,都沒有聽說過張愛玲。同一時期,張愛玲已是台灣最紅的作家之一。

1992年,大陸才出現第一套有版權的張愛玲全集,由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這也和歷史背景有關。

淳子認為,張愛玲是除了茅盾以外,最能經典表現都市文明背景下文學的作家。但是1949年以後,隨著工農兵地位提升、知識分子上山下鄉等,都市文明形同中斷,直到1980年代改革開放以後,都市的語境才又重新回來。

1993年,香港導演關錦鵬帶著劇組到上海,拍攝張愛玲小說改編的「紅玫瑰與白玫瑰」,他們每天早上到常德公寓「踩地氣」,去張愛玲去過的市場買菜做飯,尋訪張愛玲同時代人問所有的細節 ,一切就為了讓電影有更真實的上海味道。

當時已經在電台擔任主持人的淳子,為了採訪關錦鵬和劇組,跟了幾天這樣的生活,促使她讀完張愛玲全集;初始就像讀一般文學作品那樣隨意,很快便聚精會神、深受吸引。

研究張愛玲的過程裡,她也看了不少台灣的資料,但總覺得這些內容無法深入上海城市肌理,「這件事只有同城人能做」,於是開啟了尋訪旅程。

在淳子看來,張愛玲與上海,就像狄更斯與倫敦、卡夫卡與布拉格、喬埃斯與都柏林的關係。海明威曾說巴黎是流動的盛宴,她覺得上海亦然,「上海給了張愛玲豐沛的創作可能,張愛玲用她絕世的才華回報這座城市」。

張愛玲住過的公寓門前,如今有好幾處都標出了相關的歷史,但是,淳子寫「張愛玲的城市地圖」的時候,資訊都不是現成的。她研究路名的更替,一棟棟計算門牌號碼是否正確,以此找到張愛玲或者書中相關人物居住過、停留過的地方。

做完這些採訪後,淳子有兩大體會:無論是張愛玲、其母親或姑姑,人生遇到重大變故,首先的反應就是搬家,訪問她的每一個居所,就等於串起其人生重要的軌跡;另外,張愛玲寫作是信手捻來,小說中對電梯、陽台的細節描述,就出自她生活的環境。

回頭看這些地點,也能感受到時代變換的滄桑。像是「金鎖記」女主角曹七巧的原型是她的親戚,就住在上海知名的里弄建築張園裡,而張園今年正式拆遷。張愛玲父親和繼母最後寄居處是一座外觀樸素的洋房,他倆一個是李鴻章的外孫,一個是民國總理孫寶琦的女兒,最後卻是在別人家的小客廳裡走完人生。

淳子花費4年時間寫下「張愛玲的城市地圖」, 又前後3次前往美國,感受並整理出張愛玲後半生的美國歲月,應是兩岸三地第一個這麼做的人。其動力不僅是出於對張愛玲的喜愛,還有責任感,因為有太多人都不是基於一手資料研究張愛玲,以致產生了錯誤和隔閡。

張愛玲生前特立獨行,死後的紀錄一樣少人能及。1995年過世的她,24年來還持續有「新作」問世,譬如「同學少年都不賤」、「小團圓」、「少帥」等,也有作品被改編成電影。

「10多年前就有人要我把張愛玲放下來,去寫別的,無奈張奶奶隔三差五就有新的東西出來,我也就沒完沒了。」淳子追尋張愛玲一生歲月和腳蹤的「花開」、「花落」,明年在北京還要出新版合訂本。

她常說的一句話是:「張愛玲,還沒有完。」

中央社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直播中LIVE】馬龍來了!馬英九邀訪中生團抵桃機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