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最近10年來,陸媒共披露近300起「傷醫」事件,共24名醫生因醫患衝突而身亡。分析說,中國醫患矛盾源於不成熟的醫藥政策,以及在過度宣傳下民眾對醫生期望過高。
▲據統計,近10年來,陸媒共披露近300起「傷醫」事件,共24名醫生因醫患衝突而身亡。(圖/翻攝自Unsplash)
北京民航總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楊文24日遭病患家屬持刀刺頸,經搶救無效,於25日去世。此事引發輿論沸騰,群情激憤的大陸網友要求將凶嫌判死。
中國大陸近年經常傳出醫患衝突憾事,據陸媒健康時報,以「傷醫」為關鍵詞在中國裁判文書網搜索,其中涉及傷醫的刑事案有9件、民事案25件,共計34件。
另據在澎湃新聞所蒐集10年來295起傷醫報導中,共有362名醫護人員受傷、99名醫護人員遭患者或家屬持刀襲擊,24名醫生因此身亡。
報導說,患者或家屬訴諸暴力的常見理由包括「醫生態度不好」、「病沒給我治好」、「醫生的專業水準不行」等。
在相關傷醫事件新聞中,近4成未提及後續處理結果,最常見的是10至15天的行政拘留或人民幣數千元不等罰款等行政懲戒,涉及刑事處罰結果的報導占總數不到5%。
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公布,自2013年以來,全國醫療糾紛和涉醫違法案件連續5年雙下降;但是中國醫師協會2018年發表的白皮書則顯示,62%的醫師認為執業環境沒有改善,這個數字與2013年相比,幾乎沒有變化。
香港明報今天在報導中引述多名醫務人員說,中國大陸醫患矛盾主要問題在於不成熟的國家醫藥政策,以及大眾因為接受過度的宣傳而對醫生期望過高。
據表示,傷醫事件中,7成發生在三級醫院,其中屬於頂級的三甲醫院占一半以上。
一名本地人士告訴中央社記者,中國大陸醫患對立情況越來越嚴重,原因確實與政策有關,例如藥費報銷比例問題就經常導致病患對醫生的不滿,但是政策卻不是醫生制定的,「醫生太忙,通常也對病人說不清楚」。
這名北京居民並認為,許多人現在不願從事醫生這個行業,「醫生變少、病人越來越多」也是導致醫患關係不佳的因素之一。
北京協和醫學院教授張宏冰去年接受陸媒半月談雜誌訪問時就表示,「儘管我國每年培養60萬醫學生,但真正穿上白大褂的只有約10萬人」。
不過,也有陸媒指上述解讀不夠精準,因為一些醫科生畢業時尚未參加臨床執業醫師考試,因此不能將醫學生和潛在的執業醫師畫上等號。
對於「學醫卻不從醫」的理由,中共人民網曾經引述畢業後進入會計事務所的醫科生說,年少時的醫生夢是在最後一年醫院實習時破滅的,他當時被安排到急診室,「每天的工作環境都很沉悶、壓抑,感覺自己被戾氣包圍」,並且第一次感受到醫生的無力,「很多東西不是醫生能夠決定的」。
中國衛健委主任馬曉偉今年稍早時指出,截至2018年底,中國大陸醫師數量達360.7萬,年診療人次數為83.1億,分別較1998年成長80.4%、290.1%,支撐起世界最大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近年並呈持續成長狀態。
馬曉偉還說,中國醫師隊伍建設雖取得明顯進展,但仍有多項問題亟待加強和改進,其中首要問題是「醫師總量不足、布局不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