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長陳良基今表示,如果基礎研究經費一年少新台幣10億元,將會縮減3000到5000名學生參與基礎研究計畫的機會,不利人才培育、產業發展,他盼能逐年提升基礎研究經費。
▲科技部20日舉行年終記者會,部長陳良基(左2)細數過去任內的施政成果,包含人才培育、半導體計畫、太空產業發展、人工智慧(AI)應用與法規鬆綁等。(圖/中央社)
科技部今天上午舉行年終記者會,部長陳良基與政務次長許有進、謝達斌,以及常務次長鄒幼涵出席,除了分享、回顧過去一年科技部的成果與政策推動。
陳良基笑說,自己是科技部改制以來任期最久的部長,同時也是首位本土博士出身的部長,在任內很重要的工作內容是打造基礎研究生態圈。
陳良基指出,全球的經濟競爭已進入由知識與腦力取勝的時代,博士級的科研人才培育是永續發展與維繫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基礎。為了支持人才培育,今年的預算已經將基礎研究經費獨立編列,避免預算挪移時發生預算排擠的現象。
不過陳良基也坦言,台灣基礎研究經費在2017年時占全國研發經費比率約8.1%,2018年更下滑至7.3%,遠低於日本及韓國等亞洲鄰國,影響台灣的人才培育,以及未來產業人才需求與發展。
陳良基指出,台灣跟韓國的情況類似,是以半導體為主的產業,然而半導體主要是以民間投資為主,主力在新設備建置,這一方面的研發經費占比很高,因此基礎研究經費的占比一直無法提升。
陳良基進一步說明,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的平均基礎研究經費占整體研究經費約17%,台灣僅平均的一半。在這樣的情形下,對於基礎研究而言確實比較辛苦,舉例而言,若每年減少新台幣10億元的經費,相當少掉支持1000個教授的基礎研究計畫,若每個教授帶3到5個學生做研究,這樣每年就有3000到5000個學生,錯失了在學校訓練與實戰的機會。他指出,當產業要往前的時後,卻又發現專業人才不足,而培育專業人才就是奠基這些基礎研究訓練,因此基礎研究非常重要。
陳良基指出,要維持國家長期競爭力,政府除了宣示大力支持基礎研究之外,更需引導民間企業投入創新的基礎研究、支持學術研究,進而帶動全國基礎研究經費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