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上流拚奧斯卡 外語片欲跨字幕障礙攻好萊塢

南韓導演奉俊昊(Bong Joon-ho)以「寄生上流」(Parasite)拿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時,曾呼籲觀眾「克服一吋高的字幕障礙,大家就能看到更多精彩的電影」。

▲黑色喜劇「寄生上流」獲得奧斯卡6項提名,包括最佳影片、導演、原著劇本、剪輯、藝術指導和國際影片獎(原最佳外語片)。(圖/中央社/CATCHPLAY提供)

這番話再度引發討論,也就是好萊塢長期苦惱的問題,那就是非英語片能否真正打進美國主流?

探討階級差異的黑色喜劇「寄生上流」獲得奧斯卡6項提名,包括最佳影片、導演、原著劇本、剪輯、藝術指導和國際影片獎(原最佳外語片)。

「寄生上流」上個月勇奪美國演員工會獎(SAG)最大獎最佳電影卡司,驚豔四座。事後就有部分人士預測,此片會是2月9日登場的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中的大贏家,還會創造歷史,成為首部贏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非英語電影。

法新社報導,對許多人來說,字幕障礙可不只一吋高,人需要專注在銀幕下方,意味著可能會錯過上方關鍵的視覺效果。然而也有人認為,字幕會讓人更聚焦在電影上。

曾致力宣傳數以百計電影的資深公關波戈丁(Fredell Pogodin)表示,障礙不僅在語言,還有內容。波戈丁告訴法新社:「這不僅是因為有字幕,首先,它們涉及附庸風雅。它們不是主流。」

她指出:「有某種觀眾會買帳,這通常比較高層次。」這意味著很難說服一般美國觀眾花錢去閱讀電影。

即便是英語獨立電影也鮮少賣座。

榮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的「衝擊效應」(Crash)製片努南(Tom Nunan)說:「美國觀眾平均一年會到電影院看3到5部片。你認為他們會去看韓國片,去看字幕嗎?算了吧。」

然而現已退休的波戈丁表示,奧斯卡評選考量並非建立於一般觀眾的口味,而是電影評價和影展宣傳。不過自認屬於「洛杉磯西邊最文青族群」的努南堅稱,連朋友去電影院前都會問他某某電影是不是外語片。

「洛杉磯時報」影評賈斯汀.張(Justin Chang,音譯)在談金球獎的評論中寫道,南韓導演奉俊昊「似乎在指責好萊塢本身文化目光短淺,他們每年會為那些在美國以外國家拍攝和非英語電影保留特殊獎項」。

儘管「寄生上流」贏得最佳影片可能性不高,仍是贏得最佳外語片(現稱國際影片獎)大熱門。

「頒發這些獎項…時常是一種偽裝成包容性卻藏有優越感的姿態。」

為贏得更多觀眾的心,有些不是操英語的製片人會拍英語片,儘管拍攝地和演員都不是來自英語系國家。

描述已故哥倫比亞大毒梟艾士可瓦(Pablo Escobar)故事的2017年「摯愛梟雄」(Loving Pablo)就是一例,演員是西班牙女星潘妮洛普克魯茲(Penelope Cruz)和哈維爾巴(Javier Bardem),片中說的是帶有口音的英文。

哈維爾巴在首映前曾告訴法新社:「市場規則不允許砸5、600萬歐元預算拍攝說西語的電影。」

「到最後,這個故事說得好,語言並不重要。」

中央社
#第92屆奧斯卡全球矚目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