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楊牧今(13)日在台北國泰醫院辭世,享壽80歲。楊牧從高中開始投稿文學刊物,60年間創作不輟,認為詩作應該要介入社會,浪漫抒懷也直視現實問題,活出兼容並蓄的文學人生。
▲詩人楊牧今天辭世,享壽80歲。(圖/翻攝自楊牧書房Yang Mu Library臉書)
楊牧本名王靖獻,1940年出生於花蓮,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後負笈美國,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取得比較文學博士學位。此後留美任教超過30年,1995年返回台灣,協助東華大學成立人文社會科學院,並引進全國首創的駐校作家制度,開啟東華文學創作風氣。
楊牧就讀花蓮中學高級部時,就向「現代詩」、「藍星詩刊」、「創世紀」等刊物投稿,成名甚早,著作頗豐,詩集之多可與余光中相媲美。
之後,楊牧赴美國愛荷華大學念書,參加「國際寫作計畫」詩創作班,並獲得藝術碩士學位。求學期間,他對愛爾蘭詩人葉慈(William Butler Yeats)傾心,尤其葉慈中年之後對浪漫精神的提升、神人關係的探討及現實社會的批判,都深深影響楊牧日後文風。楊牧在愛荷華的前後期同學有余光中、葉維廉、白先勇、王文興等作家。
楊牧後來進入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比較文學系,獲博士學位,當時正逢越戰,反戰運動讓他思考時代的現實。因此,1972年後他改筆名為「楊牧」,作品風格也為之改變,在原有浪漫抒情外,作品多了冷靜與含蓄,並開始關心現實問題。
這些養成造就楊牧熟稔以詩介入社會,雖然每一時期風格有明顯蛻變,但總不離抒情傳統的堅持。從他在1960年發表詩作「水之湄」開始,60年間創作不輟。
楊牧先後出版詩作、散文專著超過50種,曾經榮獲時報文學獎、吳三連文藝獎、國家文藝獎、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馬來西亞花蹤文學獎及瑞典蟬獎的肯定。詩文已被翻譯成十數種外語,享譽國際,文學創作外,楊牧在文學研究、翻譯上也卓然有成,是馳名中外的比較文學學者。
楊牧被譽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文學家,也是瑞典學院院士、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馬悅然(Nils Goran David Malmqvist)口中最有希望獲諾貝爾獎的詩人。
如今最靠近楊牧的地方,可能是東華大學圖資中心打造的「楊牧書房」,收藏楊牧捐出的1200冊私人藏書。贈書來自楊牧任教於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室,輾轉跟隨他移棲於中研院文哲所和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