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武漢肺炎(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台灣確診人數逐漸攀升,各行各業都受影響,其中,又以觀光產業首當其衝,已有旅行社減薪因應,交通部日前向行政院爭取觀光紓困2.0版,經費達新台幣100億元,據《中央社》報導,部分經費運用已敲定,因不少觀光業員工面臨減薪,交通部將補貼薪資連續3個月,約14萬人每人每月補台幣1萬元。
▲武漢肺炎疫情延燒,以觀光產業衝擊最嚴重。
對此,網路創業家、國家發展委員會諮詢委員戴季全說,很高興看到行政院開始針對會被疫情衝擊的「工作者」,構思紓困方案。但他也提到:我們應不應該紓困「企業」?
戴季全在臉書發文表示,交通部針對這14萬受到衝擊最直接的勞工提出具體措施,可以優先獲得三個月紓解,的的確確能起關鍵而具綜效的作用。「但我有一個釐清與一個建議想特別提醒」。
一個建議是,除了這十四萬觀光業的從業人員外,還有哪些工作者應該優先紓困?有哪些行業勞工會因為這波疫情衝擊生計?有哪些勞工欠缺提高收入的能力與環境?還有哪些行業的勞工的工作在可預見的未來即將被取代?
過去這幾年,在這些和勞工高度相關的問題中,勞動部的角色都不是那麼樣的清楚。But first things first,建議勞動部可以協同經濟部,優先針對可能的失業族群研議紓困與轉職方案。
「另外一個我想釐清是:我們應不應該紓困『企業』?」戴季全說,我們都知道企業的競爭越激烈,對消費者、勞工與創新來說,越好。企業彼此競爭用更低的價格提供更好的產品與服務,消費者就可以用同樣的錢買到更好的生活品質。企業彼此競爭需要創新,企業需要創新與競爭,就需要提高薪資來吸引更好更多的人才。
「如果上述邏輯成立,請問,我們為什麼要紓困企業?是企業大到不能倒?還是企業小到不能倒?我們紓困的原因是為了避免大規模失業?還是為了維持具有基礎設施公共性質事業的維持?」
戴季全指出,在設計企業端的政策措施時,有沒有可能更集中在減稅或貸款等措施,將措施維持在市場競爭原則的範疇內,避免延長低競爭力的企業繼續滋長低創新、低薪的低競爭環境?
「我們不能對勞工殘忍,對企業仁慈」。戴季全認為,對勞工仁慈,提供一個對勞工友善的收入增長或價值增長的環境;對企業殘忍,為企業打造一個開放且公平競爭的環境,或許是我們在這波疫情中不能忘卻,要時時念茲在茲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