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海角七號」電影而爆紅的「恆春縣城」,墾管處指出,它與重要歷史事件「牡丹社事件」有關,今年適逢146週年,將辦「人文輕旅-牡丹社風雲」活動,增進大眾對它的了解。
▲圖為立於石門古戰場的紀念碑。(圖/中央社/墾管處提供)
今年是「牡丹社事件」146週年,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將在23日舉辦「人文輕旅-牡丹社風雲」活動,增進大眾對國家公園人文資產的了解。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今天指出,清同治10年(西元1871年),位於台灣東北方的宮古島民前往琉球王國進貢途中,因天候因素漂流到台灣東南部的八瑤灣海岸(今滿州鄉九棚),闖入排灣族的領域,雙方因語及文化的隔閡產生衝突,其中有54人遭原住民殺害,史稱「琉球漂民事件」。
同治13年(1874年),日本藉這個事件以懲凶為理由,派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軍3500餘人,登陸社寮(今車城鄉射寮村),當日軍抵達牡丹鄉石門附近時,遭牡丹社、高士佛社原住民據石門天險抵抗,使日軍攻勢一度受挫,後來日軍三面夾攻,原住民遭敗,此即「牡丹社之役」。
▲圖為石門天險,也是牡丹社事件主戰場。(圖/中央社/墾管處提供)
墾管處表示,日軍隨後在龜山建督府、開設病院,並繪圖測量沿岸各地準備屯田久駐,侵台的野心暴露無遺,因此清廷對台灣的治理態度轉為積極,於是命時任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為欽差,統籌台灣海防事務;沈葆楨於光緒元年(1875年)奏准在琅嶠築城設縣,並改名為「恆春」。
牡丹社事件有12名排灣族勇士的頭顱被帶回日本,其中4個頭顱輾轉在英國愛丁堡大學收藏。民主進步黨立委伍麗華1日邀請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及屏東縣政府,在牡丹鄉公所召開「愛丁堡大學返還先民遺骨計畫」協調會時指出,愛丁堡大學已表示願意還返遺體,希望部落能夠凝聚後續執行方法的共識。
伍麗華在會後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話訪問時表示,這件事已經過部落會議的討論,不會有變數,若成功返還,將創台灣國際遺骨返還部落首例。
墾管處解說教育課長馬協群說,「牡丹社歷史之旅」選在5月,就是當年日軍登陸後策動戰事的時間點,墾管處將邀請牡丹鄉及後灣社區的解說員,與遊客共同探索及回顧這段百餘年前發生在南台灣的歷史事件始末,以及瀏覽認識所經路線的恆春半島人文歷史風物。
▲圖為恆春4個城門之一的北門。(圖/中央社/墾管處提供)
「人文輕旅-牡丹社風雲」活動路線,恆春東門→統埔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石門古戰場→龜山→龜山牡丹社事件紀念碑→後灣社區風味簡餐(並觀賞影片)→恆春北門→恆春東門。
墾管處表示,活動在23日舉辦,名額30人,每人新台幣350元,為鼓勵青少年參與活動了解在地歷史,7至19歲青少年半價特惠,歡迎上網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