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弋/台北報導
台灣邁入高齡社會,隨著人口老化,國家需要投入的醫療資源上升,但又因少子化人力資源短缺,醫護人員必須照顧愈來愈多的病人,每個人被分配到的資源變得更稀少,相關問題如何解決?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特聘教授暨院長李友專認為,如果能徹底運用AI(人工智慧)的偵測、預測和預防的技術,就有機會解決長照和其他醫療上的重大問題!
▲醫師早已利用眼底鏡與視網膜攝影來判斷病人的年齡、吸菸史和血壓。(示意圖/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眼科醫學中心提供)
李友專在《AI醫療大未來》一書中提到,國內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腎臟病、癌症的人愈來愈多,根據統計,有三分之一的人活不過65歲,大部分原因都是慢性病纏身。若能將人工智慧充分導入慢性病防治,結果很可能有所不同。
也許民眾好奇:人工智慧在醫療上面的具體技術是甚麼?李友專表示,目前較有成績的是「影像診斷技術」,也就是透過視網膜影像的判讀,來檢測是否罹患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或是心血管疾病。
原理在於,視網膜布滿能夠反映身體健康程度的血管,李友專以糖尿病為例說明,由於血糖控制不良所造成的網膜微血管損害,一般稱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若能透過影像診斷及早發現,將可有效預防視力弱化甚至失明。
李友專說,Google人工智慧研究團隊利用深度學習的演算法,串聯近30萬名患者的視網膜影像特徵和各項健康指標,讓人工智慧系統藉此根據病人的視網膜影像,預測5年內發生重大心血管疾病(例如中風、心臟病發作)的風險,準確率達70%,雖稍低於血液檢查(72%),但其非侵入式的檢查是一大優點。
▲李友專和他的研究團隊2017年成立「台灣醫療人工智慧創新研究中心」,希望推動適合醫療應用的人性化AI。
此外,人工智慧也能協助血壓管理,病患只要良好血壓,將數值上傳雲端,就能長期記錄個人血壓變化,回診時,醫師可以從雲端讀取你的血壓曲線圖,確實了解每位病患的日常血壓變化。平時如果忘了測量,APP也會發出訊息提醒,幫助病人做好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