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痛醒!五大準則把握僵直性脊椎炎就醫良機背痛out!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一名40歲男性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長期受下背痛困擾,常常睡到一半就因為下背部僵硬疼痛醒來,必須起床稍微活動後才能繼續睡,厲害時甚至需要依靠安眠藥才能入睡。由於症狀持續惡化,身體僵硬到連轉頭都有困難,嚴重影響生活與工作,終於下定決心就醫。經醫師檢查後發現,他的脊椎已沾黏變形,積極治療3個月,症狀已有大幅度改善,終於可以一覺睡到天亮,持續治療半年後,也順利重返職場,回歸正常生活。

▲陳俊銘主任。(圖/陳俊銘主任提供)

收治上述患者的嘉義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陳俊銘主任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15到30歲,目前已知與HLA-B27基因有密切關係,多數患者都有家族病史。隨著疾病侵犯脊椎與關節,典型症狀為下背痛;除了脊椎等中軸關節的症狀外,也常合併接骨點炎,即韌帶與骨頭接觸點發炎,影響到後腳跟、膝蓋等週邊關節。值得注意的是,若未及時治療,將有高風險產生脊椎沾黏,患者的頸椎、胸椎與腰椎會出現韌帶骨贅,如同釘子將一節節的脊椎黏在一起,嚴重影響活動,一旦發生就無法復原,需要特別提高警覺。

5大評估標準助自我檢視僵直性脊椎炎

雖然早期發現與治療至關重要,但由於僵直性脊椎炎的症狀多樣化且不具特異性,臨床上常見患者延遲就醫,脊椎已經有沾黏變形的跡象。陳俊銘主任建議,有疑慮的民眾,可以依循國際脊椎關節炎評估學會(ASAS)提出的5項標準先檢視自身症狀,只要符合其中2項以上應提高警覺,若符合4項以上則代表有高風險是僵直性脊椎炎:(1)發作年齡小於45歲。(2)症狀持續超過3個月。(3)晨間僵硬;早上起床感到活動受限,無法起床,時間超過30分鐘。(4)疼痛會因為活動減輕,但不會隨著休息好轉。(5)疼痛位置發生在下背部貼近臀部的位置。

▲背痛 示意圖。(圖/翻攝自PeopleImages)

陳俊銘主任指出,藥物在預防僵直性脊椎炎產生骨贅上是相當重要的一環,目前臨床上多採用階段式治療策略;對於症狀較為輕微或是剛確診的患者,會先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也就是常見的消炎止痛藥進行治療,症狀較嚴重的患者,則會加上免疫調節藥物,若是症狀仍未改善,對於這類中重度患者,經醫師評估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目前已經有大型臨床試驗證實,部分生物製劑不僅可以大幅改善症狀,在預防脊椎沾黏也有良好效果。建議患者應與醫師討論適合的治療選擇,配合正確衛教與常規運動也有助於妥善控制病情。

下背痛是現代社會常見的文明病,根據一項臨床觀察,約有80%的人都曾經歷過下背痛困擾。陳俊銘主任提醒,脊椎原本就會因為年齡增長逐漸退化,重點在如何區分僵直性脊椎炎;如果是因為搬重物或是運動傷害造成的下背痛,醫學上稱為機械性下背痛,與僵直性脊椎炎的發炎性下背痛不同,呼籲民眾依據上述介紹的5項標準進行自我檢視,若符合應及早尋求過敏免疫風濕科的協助,降低脊椎沾黏的風險。

以上衛教資訊由台灣諾華協助提供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