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民中心/詹鎰睿報導
教育部去年推動的108新課綱,隨著近日學校陸續開學,也讓歷史老師憂心歷史課本不見三國鼎立、魏晉南北朝,更不見平民皇帝劉邦等故事,掀起民眾熱議。對此,有網友分析後舉出原因,並反過來認為學校不教三國對學生的影響「根本不大」。
▲不少人深怕未來孩子們會不知道關羽。(圖/翻攝自擺渡百科)
有網友在網路論壇PTT發文「不教三國後,是不是釣出很多沒讀書的人?」他表示,未來歷史課本不教三國的消息爆發後,許多人反倒害怕對小孩有代溝,也怕他們不知道這些經典的三國人物輝煌事蹟和典故,「沒辦法知道臥龍鳳雛有多聰明,沒辦法知道趙雲關羽有多勇猛」,但他仔細回想後,「其實當初的歷史課本也沒多少介紹三國的篇幅…」。
原PO分析後解釋,自己之所以會這麼了解三國歷史,大多來自遊戲影響,「玩三國誌、三國群英傳、三國霸業或是讀三國演義瞭解到詳情的,後來又為了更瞭解三國典故才去看三國志」,直到最後才發現《三國演義》是以小說撰寫,所以有許多部份都和正史不符合,並反酸「那這些出來喊三國史不教的會有ooxx影響的人,是沒讀過書還是根本忘記當初課本在教什麼嗎?還是真的有哪間學校把三國志當成教材鉅細靡遺的教導,有沒有這方面的八卦?」。
文章一出,網友一面倒力挺,「講得好像國二歷史老師都像天橋底下說三國的」、「其實學校也沒教多少,看漫畫看電視劇打電動學更多」、「小時候的對三國的認識都嘛演義,不然就遊戲」、「要是只靠學校教可能五虎將是哪五位都講不出來」、「學校也沒教日本戰國啊!一堆還不是玩信長到一堆武將琅琅上口」、「三國演義超好看,學校不用逼自己就會去看了」、「歷史課本就一頁啦」。
▲以三國為主軸的影集、遊戲不勝枚舉。(圖/翻攝自渡邊直美IG)
面對歷史課本疑慮,教育部長潘文忠則回應表示,歷史課綱並不存在去中國化的問題,而是以培養未來公民素養為目標,考量全球化趨勢,以各區域間的互動與關聯性為內容設計主軸,強調以著重引導孩子,在國際趨勢下由近而遠真正地認識台灣為主。
國教署也說明,新課綱在國中歷史部分,為給予教學現場更大彈性去活化教學活動,必須適度減量,而「略古詳今」僅是其中一部分。課程的目標在於培育未來公民的歷史素養。課綱內容並「從人民主體觀點出發」,鼓勵學習者從事歷史探究。課綱設計既然期待學生能在有限的時間內聚焦重要課題進行學習,故教科書的編輯,也給予編者充分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