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孟子·離婁下》中提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中國還有一句俗語「富不過三代」,意即祖輩對子孫後代的照顧終會有斷絕的一天,而一個朝代會滅亡,清朝就是一個典型,清朝滅亡之後,皇室子孫後代失去了庇護,許多後代都下場悽慘。
清朝兩百多年來一共出了12位鐵帽子王,這12個王爺是世襲制,也就是子孫後代可以繼承先祖的權力及名聲。而清朝末代的克勤郡王晏森,就是皇室後代中一個典型的敗家子。
晏森的祖上就是鐵帽子王,在清朝的級別非常高,待遇也非常好,晏森祖上是皇太極的兄長代善,其後代被冊封為鐵帽子王,晏森在14歲時繼承了王位,但他只當了一年的王爺。
▲清朝末年黃包車(圖/翻攝自網路)
因為清朝滅亡了,晏森失去了王爺的待遇和特權,當時晏森15歲,在那個年代已經算是一個成年人了,晏森從小過慣了錦衣玉食奢侈的生活,15歲那年突然就改變了生活品質,自然是無法接受的。
起初的幾年,晏森家中還有不少財物可以使用,可是失去特權待遇就失去了收入,坐吃山空的道理任何人都懂,幾年下來晏森就開始要變賣家中物品,這樣也只能是勉強維持時日而已。
很快地家中可以變賣的東西都賣的差不多了,缺乏謀生手段的晏森只能靠吃祖宗的積蓄,在金銀珠寶古玩字畫賣完之後,晏森不得不賣祖厝,也就是人們熟悉的王府,而買家則是新興的軍閥。
晏森最終把王府賣給了北洋總理熊希齡,按照當時的估價,一座王府賣了10萬大洋,這點錢對普通百姓來說可能是天文數字,夠吃一輩子了,可是對於善於花錢的晏森來說,還不夠塞牙縫。
▲清朝末年黃包車(圖/翻攝自網路)
作為皇室貴胄,晏森有許多惡習,賭博、逛妓院隨隨便便就是幾千上萬大洋,晏森一點也不在乎,據說他打賞給下人的小費都是幾十幾百大洋,此外還跟一群狐朋狗友吃飯喝酒。
10萬大洋在晏森手上僅僅是幾天時間就敗光了,眾所周知,賣掉祖厝就已經到了走投無路的地步,錢花光了的晏森又陷入了困境,沒想到晏森又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賣祖墳。
晏森先輩的祖墳修得十分氣派,墳上的青磚石瓦都可以賣錢,甚至連墳地遮陰的樹木都可以賣,其中墓前一塊馱龍碑賣給了張學良,墳地的幾百棵樹全賣給了木材廠,祖墳頭賣給了一個太監。
靠賣祖墳晏森又獲得了幾萬塊大洋,不過很快就被揮霍一空,最後晏森只好放下身段去工作,當起了人力車夫拉起了黃包車,然而在抗戰爆發之後,據說晏森後來餓死在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