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腹痛腹瀉看不好是腸躁症?認識發炎性腸道疾病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文/葉韋廷/每日健康

經常腹痛便秘拉肚子 腸躁症和發炎性腸道疾病怎麼分

季節變化之交,不少人會出現拉肚子症狀,多數民眾第一時間會認為是腸胃炎、腸胃型感冒或緊張造成的腸躁症。然而當腹瀉頻繁加劇,也可能是更危險的「發炎性腸道疾病」,但是腸躁症與發炎性腸道疾病症狀類似,一般人如何自我警覺?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消化系腸胃科主任周仁偉指出,腸躁症常見症狀如腹痛、腹瀉、便秘、大便型態改變,屬於較良性的病程,長期而言較不會有過度不佳的預後。而發炎性腸道疾病是消化道、腸胃道的潰瘍發炎,雖然症狀與腸躁症相似,長期會有合併併發症,病程隨時間惡化之虞。

發炎性腸道疾病目前尚無確切成因,一般認為可能與腸道受微生物感染、環境因子包括愛吃高熱量、高脂肪食物、抽菸、以及免疫失常、基因遺傳等因素有關。周仁偉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任何年齡都可能發生,主要好發族群介於20至40歲之間,以亞洲和台灣狀況而言男性比例約是女性2倍。當有腹痛、腹瀉、體重減輕、發燒反覆發生無法改善時,就應提高警覺。

發炎性腸道疾病分兩大類 出現腸道外症狀也要注意

發炎性腸道疾病目前分為兩大類,一者為潰瘍性結腸炎,一者是克隆氏症。周仁偉說明,潰瘍性結腸炎比較常見血便、腹瀉、腹痛,克隆氏症較易合併肛門周圍出現瘻管、膿瘍的現象。與兩者的侵犯範圍有關。潰瘍性結腸炎只侵犯大腸,克隆氏症侵犯範圍可從嘴巴到肛門口,整個腸胃道都可能受到攻擊。因此潰瘍性結腸炎通常發炎程度較表淺,局部在黏膜層;克隆氏症則可能是整層腸壁發炎。

除了腸胃道症狀的差異,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也可能發生腸道外症狀。周仁偉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可能併發周邊關節發炎、脊椎發炎、眼睛虹彩炎、鞏膜炎。皮膚方面有機會發生結節性紅斑、化芽性肉囊腫。肝膽器官亦可能出現原發性膽管硬化。

周仁偉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可能不會自覺有典型腸胃道症狀,有四分之一的病人出現腸道外症狀是在確診之前。更有些病人是在免疫風溼科就診,經醫師發現可能與發炎性腸道疾病有關才,轉介到消化內科或直腸外科就醫。

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方式 改變生活型態預防復發

面對發炎性腸道疾病,首要工作是幫助病人確診。周仁偉表示,確診難度上潰瘍性結腸炎較克隆氏症為易,一般可經由大腸鏡檢查,然而克隆氏症因為侵犯範圍大,可能需動用大腸鏡、胃鏡、小腸鏡、膠囊內視鏡、小腸攝影,甚至是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等工作才能確診。

一旦確診發炎性腸道疾病,目前仍以藥物治療為優先。常見治療包括抗發炎藥物、抗生素、類固醇、免疫調節藥物等等。周仁偉表示,當上述治療無法見到有效作用,目前也會使用新的生物製劑,對於病情嚴重的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比傳統藥物的控制效果更好。唯發炎性腸道疾病病情複雜,可能會需要搭配內視鏡氣球擴張術或手術治療,才能讓病人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

發炎性腸道疾病可能造成各種不同症狀,呼籲民眾務必有任何不適,應尋找適當的檢查與治療。周仁偉舉例,過去門診曾有一位病人,始終找不出造成缺鐵性貧血的原因,後來接受膠囊內視鏡才發現小腸潰瘍、狹窄,確診是克隆氏症,切除部份發炎小腸後貧血即大幅改善,從此不再需要服用鐵劑度日。

周仁偉提醒,要預防發炎性腸道疾病復發,作息、飲食、壓力、運動皆不可少,更重要的是遵從醫囑服藥並定期回診,才能避免復發及惡化。

本文刊登於《每日健康》,由《每日健康》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每日健康:http://healthylives.tw

延伸閱讀>>>

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溼關節炎分不清?小心拖久關節變形 https://reurl.cc/WEajl7

腋下狐臭冬季更難擋?醫籲體香劑、止汗劑勿亂用,選對治療才能斷根 https://reurl.cc/g8kLML

#《祝你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直播中LIVE】2024臺中電競嘉年華跨界風潮!引領電競與運動創造新視野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