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鍾志鵬/臺北報導
今年是辛丑金牛年。代表著「牛轉乾坤」與「牛轉新機」的好運道。我國以農立國,自古以來跟牛有相當緊密的關係。尤其「台灣水牛」象徵著勤勞、刻苦、認真、勇敢與努力,與人們的感情深厚。一張大約100年前日治時期的台灣牧童與水牛合照曝光。可愛乖巧的牧童放學後,身穿全套斗笠蓑衣,樸素的神情,小心翼翼牽著水牛放牧,像極了愛情,感動萬人。
▲台灣牧童放牛的照片感動萬人。 (圖/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系統 提供)
台灣水牛象徵勤勞刻苦努力 以農立國的大功臣
這張珍貴的照片的攝影時間地點,大約在100年前日治時期的台北鄉間。一名牧童,害羞好奇的眼睛直盯著似乎從來沒見過的相機,樸素乖巧的神情與一身牧童標配(斗笠與傳統蓑衣),過大的蓑衣顯出男童的嬌小身軀。一旁是身形比大還大的水牛,一對堅挺的牛角,與穩如泰山的不動,似乎乖乖聽著小主人的指揮。
▲ 台灣牧童放牛的照片感動萬人。 (圖/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系統 提供)
背景的鄉間,襯托出當年農業社會的樸素。水牛大大的眼睛與小主人怯怯面對鏡頭的眼神形成對比,不只像極了愛情,也令人心疼這位懂事貼心,幫爸爸媽媽放牛的小牧童。
早從明朝開始水牛引入台灣 開墾台灣的靈魂動物
另一張日治時的牧童與水牛照,攝影師捕捉到快樂的小牧童正在指揮水牛耕田。在豔陽下,攝影師拍下了台灣當年牧童放牛的瞬間成為永恆。
▲台灣牧童放牛的照片感動萬人。 (圖/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系統 提供)
水牛與台灣的關係密切,根據記載,華人地區水牛的馴化大從西元前二千年開始。但是水牛輸入台灣卻遲到西元十六世紀(明朝末年間),自廣東、福建沿海一帶引進。
1624年荷蘭人進入台灣島後,大力開墾,將耕牛陸續引進台灣。根據康熙勘定台灣記載﹕「會閩大旱(崇禎年間,1628),芝龍言於巡撫熊文燦,以舶徙民,數萬至台灣,人給三金一牛,使墾荒島,漸成邑聚。」
▲ 台灣水牛是農業時代的重要靈魂動物。(圖/開放博物館提供。典藏者: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台灣(CC BY-NC 3.0 TW)。)
▲ 台灣水牛是農業時代的重要靈魂動物。(圖/開放博物館提供。典藏者: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台灣(CC BY-NC 3.0 TW)。)
再根據台灣通史卷27所載﹕「崇禎年間,熊文燦撫閩,值大旱,謀於鄭芝龍,乃招餓民數萬人,人給銀三兩,三人與一牛,載至台灣,令其墾田築屋,秋成收獲,信於中土,於是來者歲多。」
▲台灣水牛是農業時代的重要靈魂動物。(圖/作者:勝山吉作。開放博物館提供 。典藏者:中央研究院。公眾領域標章(Public Domain Mark)。)
▲台灣水牛是農業時代的重要靈魂動物。(圖/開放博物館提供。典藏者:Lafayette College Libraries。拉法葉學院數位資料使用指南。)
台灣水牛與台灣關係密切 是民信片.版畫的風雲動物
《看見李火增》作者王佐榮在書中描述,「臺灣水牛」是臺灣代表性的動物,然而「臺灣水牛」卻是荷蘭從巴達維亞(Batavia ,雅加達)「東印度公司」總部所引進的外來種演進而來。猶如今日經常食用 的「高麗菜」其實與韓國無關,而是由荷蘭人引進的「Kool」發音而來。
「臺灣水牛」在日本時代經常出現在照片、繪葉書、版畫。不僅當時臺灣畫家經常用來作 為繪畫主題,內地在臺畫家、詩人亦是如此。有來萊卡李之稱的李火增也難得入境,留下在臺南州新豐郡.仁德庄虎尾寮(今臺南市.仁德區),水牛背上的珍貴影像。
▲台灣水牛是農業時代的重要靈魂動物。圖中人物為「萊卡李-李火增」的難得入鏡的珍貴影像。 (圖/王佐榮、夏門攝影、蒼壁出版提供)
老農保護台灣水牛靈魂不被「攝」走 疼憐畫面感動萬人
另外這張照片是日治時期,總督府寫真攝影師陳耿彬,最喜歡的一張照片,當年這張比賽沒得獎,研判是因為評審不曉得老農與老牛間濃厚的情感。在那個年代,台灣牛隻是農村的重要動力來源。
但因為,老牛年紀大了,老農不願意給攝影師拍攝,主要是因為怕疼愛的水牛魂魄被攝走,才會趕快想把老牛帶走。但是老農左手提起繩子,這繩子雖然有點緊,但不致於將牛的鼻環拉的太痛。
▲ 老農深怕老牛的魂魄被攝影師「攝」走,小心翼翼溫柔呼喚牛兒快回家。(圖/興臺印刷提供)
而老牛身體還泡在水裡,不願意回家,於是老農就用手捧著冷水,慢慢往老牛身上潑去,邊潑邊說著天黑了,涼了涼了快回家,好讓老牛可以回頭,找到岸邊趕快回家,避免被拍攝,照片可以感受到老農小心翼翼的溫柔動作,陳耿彬將這瞬間拍成永恆。老照片有無盡的相思與感動。
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https://tm.ncl.edu.tw/
蒼壁出版:史料未及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CangBiPublishing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