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亭儀/綜合報導
提到阿拉伯世界,很多人第一印象恐怕就是女性得戴頭巾、披黑袍,全身包緊緊,不過從小內化的傳統價值觀,讓很多阿拉伯國家女性習慣了幾乎不出門的生活,但我們很難想像,在教義最嚴格保守的沙烏地阿拉伯,女性連開車都不行。當近年來中東女性意識逐漸抬頭,才有沙國女性形容,他們就像生活在箱子裡,而這些生活習慣,對於嫁到中東的外國媳婦更是一大文化磨合考驗。
儘管巴林在中東國家中相對開放,女性可以自由選擇穿不穿黑袍,但為了顧及社會觀感,即使夏天氣溫熱到4、50度,還是不能隨意穿短褲、短裙。現代人吃飯份量足夠,不浪費的環保概念更是行不通,阿拉伯人習慣不管幾個人吃飯,菜餚都要擺滿桌才過癮,而他們還有一套「剩食哲學」,吃飽了盤子裡一定要剩下食物,否則主人看到空盤會繼續添菜添飯。特別的生活方式,光是飲食習慣就讓台灣媳婦們傷透腦筋。
巴林最受歡迎的餐廳,每到假日一位難求,除了本地客還有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人慕名來,排隊、候位只為享用一頓傳統阿拉伯式早餐,台灣婦媳Tanya和女兒陪著老公來找回兒時記憶,傳統彩繪阿拉伯餐具,點一份就有好幾碗配料,用來沾各式阿拉伯餅,台灣婦媳Tanya:「打開這個,他們的餅有好幾種,然後有完全是白的,然後有點點的是沙塔,沙塔是一種香草。」
當初光是學怎麼吃就花了Tanya不少時間,但後來她才理解,吃一頓飯有這麼多菜色配料,源自阿拉伯傳統。台灣婦媳Tanya說:「煮少少的時候,他就覺得沒吃飽感覺,明明還有剩,可是他覺得不過癮,他們要先滿足他們的眼睛,再來才是胃。」倒茶茶壺提得高,喝下肚前香氣先滿足嗅覺,儘管不再過遊牧生活,豪邁性格還是內化在飲食習慣裡。
Tanya阿籍丈夫Khaleel:「受歡迎的(配菜)羊肝,我們的早餐對於家庭來說,是所有的家人必須坐在一起,我們一起享用沒有會落單,我教我的女兒吃法。」重視傳統和家庭,但先生khaleel其實已經很開明。
不像一般阿拉伯人不過生日,Khaleel的51歲生日,女兒雅琪找來法籍朋友和英國教練一起慶生,生活很國際化,出生沙烏地阿拉伯的Khaleel跟Tanya移居到巴林,全因沙國保守到女兒雅琪沒辦法讀國際學校,即使現在住巴林可以自由選擇衣著,但衣櫥還是有基本配備。
Tanya女兒雅琪說:「這是Abaya(黑袍),基本上我們穿去沙烏地,頭巾要繞過頭,然後塞在耳後,讓它不會掉落。」每當回沙烏地阿拉伯探望祖父母時,黑袍Abaya得先穿妥。
在中東包頭造型是外出基本打扮,如果進入教義嚴格的沙烏地阿拉伯,就得把臉都遮起來只露眼睛,從小看沙國的姑姑、堂姊穿耳濡目染,滑溜黑袍和頭紗怎麼纏、怎麼繞、怎麼固定,對雅琪來說已經很熟悉。
而纏頭款式是約旦和敘利亞沙漠貝都因農婦方便工作的打扮,她也在家裡玩出心得,Tanya女兒雅琪:「有時候會比較熱,當你外出的時候,但也這是傳統,偶爾穿這個,懶得換衣服我就穿這個。」想穿才穿,黑袍似乎不再沉重了,平常還能小露性感穿洋裝,但換作是在沙烏地阿拉伯自主權恐怕是零。
沙烏地阿拉伯是麥加所在地,社會更保守,10歲小女孩Wadjda因為想要一台單車挑戰禁忌,在沙國社會女性不能騎單車,也不能開車,永遠只能坐在後座。沙國女導演拍出親身經歷的禮教束縛,在國際間聲名大噪,但這些不是戲劇效果而是真實人生。
進入公共場所身體不再是自己的,點餐、走路都得在女性指定區域,華麗購物商場卻沒有女性試衣間,一不小心脫序,宗教警察立刻現身,台灣婦媳Tanya:「有朋友在那裡很不習慣包頭,乾脆掛在肩上像圍巾,可是宗教警察看到就會來警告,早幾年就是他們比較嚴格,然後把我朋友帶去警察局,打電話給他先生來警察局領。」
到了巴林,Tanya終於不用像過去天天家裡蹲,重拾一度被剝奪的買菜權力,女性逛露天市集即使罩黑袍,在阿拉伯世界照樣是有失身份,但巴林西化開放不再是問題,Tanya不用顧慮外界眼光,能穿著舒適短袖服裝出門,這攤挑、那攤選,這也讓在台灣的我們很難想像,只是簡單的買菜,在中東卻意味著感受自由氣息。(整理:實習編輯張家寧)
攝影剪輯:楊育鑫
音樂提供:音韶唱片
《消失的國界》節目播出時間
首播:三立新聞台(六)23:00
重播:三立新聞台(日)10:00、(隔週日)03:00
完整的內容,請鎖定三立新聞台《消失的國界》。加入【消失的國界】粉絲團,一起探索全世界!
https://www.facebook.com/113347522063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