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張家豪(新新聞)
繼「行動派出所」、「合併派出所」、「統一報案」後,台北市長柯文哲喊出全面裁撤派出所,以行動派出所及機動警網替代。不過現實條件不允許柯P大刀闊斧,但基層員警仍建議他採「溫和的裁撤」──擴大合併派出所,可舒緩人力,也可加強機動性。
﹁警察在管區裡就是王,有人民、有土地、有主權。﹂這是前警政署長孔令晟在一九七七至七九年署長任內,對派出所下的註腳。當時,孔令晟為加強警政機動性,建立一一O報案系統、勤務指揮中心、汽機車巡邏、分局警備隊、警局保安隊等制度,卻因缺乏大批警力,只好透過裁撤部分派出所,騰出人力。
不料,此舉卻引發基層強力反彈,連時任總統蔣經國都指示孔令晟暫緩執行。不久,儘管對警政現代化貢獻卓越,孔令晟仍被調任馬來西亞大使,才有前面的一番感慨。
全面裁撤派出所?柯P玩很大
想不到近四十年後,台北市長柯文哲可能「玩更大」,先在七月推出「行動派出所」、「合併派出所」、「統一報案」三項警政改革實驗,更在八月二十一日「暑期市政體驗營」上,拋出全面裁撤北市十二行政區的九十四個派出所,以行動派出所及機動警網替代。消息一出,各界譁然。
不僅如此,其實柯P要做的,不是裁撤派出所那麼簡單,而是以「集中制」挑戰數十年「散在制」的警力配置方式,換句話說,柯P挑動的是警政的根基。
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管理學院院長章光明解釋,集中制以美國為代表,將警力集中在分局或警察局,員警則在轄區巡邏,若勤務中心通知有案件發生,再前赴處理;散在制如台灣,學習自日本,不僅設有派出所,員警又劃有警勤區、俗稱管區,必須瞭解、負責管區的大小事。
「雖然都有轄區,但散在與集中制最大的不同是,散在制員警要走入鄰里,並透過『家戶訪查』,與民眾交流,掌握治安顧慮人口及犯罪熱點,達到預防犯罪,以主動預警(proactive)取代集中制的被動反應式處理(reactive)。」章光明提及,管區也讓警察多了便民服務的機會,拉近與民眾距離。
國際著名警政學者貝利(David H.Bayley)也指出,警察走入社區,讓民眾更願意相信警察,可提升民眾報案意願,「大部分的犯罪能夠偵破,是因為老百姓告訴你誰是兇手。」
也正因散在制警政好處多,一九七O年代,美國等西方國家向日本取經,發展「社區警政」。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都市地區尤為明顯,因大樓高築、外來人口多、人權觀念提升,警民互動不再緊密,昔日「管區的王」早不復見;一名基層警官就指出,不僅家戶訪查難以落實,治安顧慮人口也多靠前科紀錄得知,加上用監視器等其他科學方法取證已是常態,導致「走入鄰里」的散在制精神已逐漸流失。
行動派出所無法取代派出所
再者,該名警官指出,集中制不受管區牽絆,意味不必應付地方人情、政治的請託,「市議員、里長常要我們註銷罰單,有時還要支援警力。」另外,其他行政機關常請派出所協助,讓員警疲於奔命,「柯P推集中制,多少可讓勤務專業、單純化,警力得到舒緩,不見得不好。」
但柯P若想推翻既有制度,還得跨越重山,一名警員直說:「要推不是不行,但柯P要先把配套說清楚。」章光明也強調:「行動派出所只能強化,而無法取代派出所。」他指出,派出所已分局化,肩負非重大刑案的偵查,還要指揮交通,是分局跟地方的橋樑,對民眾也是「安心」的符號,「裁撤派出所,等於要建立新制度,指揮結構、業務分配都要改變,柯P不是說說就好!」
基層警官也提醒,近半案件要到派出所處理,若改到分局報案、領文件,應考量有派出所不宜裁撤,「如陽明山上派出所,最遠開車到士林分局要四十分;有些文件領取也要警方辨識身份,不宜郵寄。」
此外,柯文哲指出裁撤派出所可省水電費,但基層警官分析,每個行政區有四百至七百名警力,若柯P選擇將警力集中到分局,勢必要擴、增建分局,包括宿舍、軍械室等,「不會比較省」。章光明也點出,社會要重新習慣制度,也是無形成本,「而且很可能下一任市長又改回來。」(本文未完,完整文章請見1487期《新新聞》,或新新聞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