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台客/綜合報導
在過去的時候科技不發達,甚麼事情幾乎都是以土法煉鋼的方式來工作。而在以前有一種民生用品,要天氣給不給面子才能生產。每個人偏偏每天一定會用到「它」,沒有了「它」,就感到「食之無味」,即使到了現代,「它」還是具有著一定的地位。「它」是甚麼呢?就是號稱「陸地上的雪結晶」的「鹽」!以前的人常說:「晒鹽的憨憨,吃飯看天公」。也因為晒鹽這高勞力,低回報的工作環境,造成在以前的時代鹽是一種很貴的東西,甚至有專為了看守鹽的警察呢!
在台灣的晒鹽歷史大約有300年,而最有名的事跡就是在對日抗戰成功後不久,臺灣在1951年與1953年分別實施的「三七五減租」與「耕者有其田」政策對鹽民也產生了影響,遂提出了「曬者有其田」的口號,要求和農民一樣擁有自己的鹽田。但最後因政府認為鹽田與農田不同,視鹽業為一種「集體的工業」,而後為避免爭議,將「鹽田」改寫為「鹽灘」,「鹽民」則改寫為「鹽工」。
雖然現在台灣已經沒有晒鹽的必要了,但為了將這個富有歷史作用的產業讓後人知道,而將它轉化成文化觀光。目前台灣的觀光晒鹽產業只剩南寮鹽田生態文化村和北門井仔腳鹽田兩處,而其中又以後者較為有名。許多老一輩的人,會帶著自己的孩子或孫子們,前往該地方嘗試曬鹽。踩著水車,用著工具將鹽水慢慢結晶成鹽,除了辛勞,更有些成就感。
曬鹽文化是一種以前人留出的汗慢慢累積而成的一種歷史。現代雖已不再用傳統的方式來取得鹽巴,但是當我們吃著盤裡一道道的美味菜餚時,不妨想想過去人的辛苦,再來想想我們現代人是多麼的幸福。
https://www.facebook.com/star.iset
➲ 追蹤娛樂星聞IG:https://instagram.com/setstarhaha
下載【三立新聞網APP】娛樂星聞隨時看,即時分享有夠讚!
➲ iOS 最新版本下載: http://goo.gl/A3Z2aN (Apple iPhone手機)
➲ Android 版下載: http://goo.gl/pklwV8 (hTC、SONY、三星、小米等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