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香港9日電)美軍海狼級核潛艦「康乃狄克號」上週末在南海撞擊不明物體受損。專家說,潛艦當時行駛在全世界最艱險的海底環境之一,上方是船隻的各種聲響,海床則狀況多變,讓船員猝不及防。
▲美軍核潛艇康乃狄克號2日於南海碰撞不明物體導致受損。(圖/翻攝自Official U.S. Navy Page flickr,版權屬公有領域)
「康乃狄克號」(USS Connecticut,SSN-22)潛艦碰撞事故發生在10月2日,美國國防部官員7日未透露太多細節,僅表示多名官兵受傷。「康乃狄克號」已經憑藉自身動力在8日安抵關島基地。
美國海軍發言人告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潛艇的前方受損,將會對事故展開「全面調查與完整評估」。
「康乃狄克號」是美國海軍艦隊現有的3艘海狼級潛艦之一,每艘造價約30億美元(約新台幣843億元)。這艘潛艦全重9300噸、全長353英尺,1998年開始服役,可搭載140名官兵,由一具核子反應爐發動。
儘管「康乃狄克號」已服役超過20年,但在科技上依舊居於領先地位,系統也與時俱進。美國海軍表示,這艘潛艦「極度安靜、迅捷、武器齊全,且配備先進感應裝置」。
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戰爭戰略研究系教授帕特拉諾(Alessio Patalano)說:「這些潛艦擁有一些最先進的水下能力…事實上屬業界最先進。」
雖然美軍並未透露「康乃狄克號」撞上什麼,但分析師指出,南海的情況,對潛艦的精密感應器而言是一大挑戰。
帕特拉諾表示:「那可能是一個很小的物體,小到足以在吵雜的環境下為聲納所忽略。」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海軍船艦利用所謂「被動式聲納」在水中探測周遭物體。被動式聲納與主動式聲納不同。主動式聲納發出聲波,透過反射回來的時間計算距離,被動式聲納則是僅接收水下目標輻射來的聲音。
這種方式能讓潛艦保持安靜,避免被敵方偵察到,但也代表潛艦必須仰賴其他裝置,或是使用多具被動式聲納,來對路徑中的物體位置進行三角測量。
分析師表示,由於南海是全世界最繁忙的航運水道與捕魚區之一,海面上船隻傳來的各種噪音,都可能對底下航行的潛艦造成危險。
帕特拉諾說:「要看事故發生在哪個位置,這類(通常來自海面交通)的噪音干擾可能會影響聲納,或是影響聲納的操作。」
美軍太平洋司令部聯合情報中心(US Pacific Command's Joint Intelligence Center)前作戰處處長舒斯特(Carl Schuster)說,在南海,影響潛艦的不只是船運。
他表示,海域的天然構造也會帶來問題,「這個地區的聲學環境很差」。「洋流通過島嶼及不同水況間產生的環境雜訊,會影響聲音接收。」
舒斯特說,造成問題也有可能是海底的物體。
他說:「這些海域的環境和海底,正在經歷緩慢但持續的變化。這個區域需要不斷繪製海底圖。你有可能撞上一個不在地圖上的海底山脈。」
「這就為何美國和中國等國家,在這個區域持續調查及巡視。」
康乃狄克號是今年第2艘在這個海域發生意外的潛艦。印尼一艘潛艦今年4月在峇里海峽(Bali Strait)沉沒,艦上53名官兵全數遇難。
印尼海軍官員表示,事故原因是「自然/環境因素」,但未進一步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