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福島核事故放射性物質「銫-134」流入北冰洋,原能會今天表示,擴散路徑並不會對台灣造成影響,後續動態變化,可透過明年底完成的「擴散預警系統」提前預警。
▲福島核事故放射性物質流入北冰洋,我國原能會表示,不會對台灣造成影響。(示意圖/路透社/達志影像)
原子能委員會強調,至今台灣鄰海放射性監測數據均正常,請民眾安心。
日本媒體「共同社」報導,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研究結果顯示,2011年福島核事故洩漏的放射性物質「銫-134」,經過8至9年的漂流擴散,已經進入北冰洋;據稱這是首次在北冰洋邊緣海的內部檢測出放射性物質。
對此,原能會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因應日本政府決定於2023年排放福島核電廠含氚廢水,已與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合作,預計明年底前完成「海洋擴散預警系統」建置。
原能會指出,根據10年歷史洋流數據庫研判,福島區域排放的放射性物質,會先由黑潮帶向北太平洋洋流循環前往美國,並沿美國西岸分流向南北流動,若污染物抵達美國西岸後、隨阿拉斯加洋流北上通過白令海,確實有可能如媒體報導抵達北冰洋,但擴散路徑並不會對台灣造成影響。
原能會進一步說,至於對台灣有影響的可能路徑,是在日本東南方的渦旋與黑潮蜿蜒的互動,若黑潮在向東流動時產生向南方旋轉的渦流,就可能有一小支流漂向台灣海域;上述動態變化,未來可透過「擴散預警系統」提前預警,供相關部會精準因應。
原能會強調,自日本發生福島核電廠意外事故後,已在台灣鄰近海域進行海水放射性監測取樣分析,持續監測海水的放射性活度變化,至今監測數據均為正常值,民眾可以安心。
原能會也協助衛福部食藥署進行日本進口食品放射性檢測,以及協助農委會漁業署進行近海漁貨放射性檢測,截至目前,碘-131、銫-134、銫-137等人工放射性核種含量均低於「食品中原子塵或放射能污染容許量標準」。11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