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清華入學考題出上聯「孫行者」 全班竟僅一人對出滿分!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周祖謨。(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周祖謨。(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1932年,清華大學舉行新生入學考試,國文系主任劉文典約請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之一的著名史學家陳寅恪為國文考試代擬試題。當時陳寅恪已定次日赴北戴河休養,就匆匆擬定出了兩道題,一易一難。一道題是《夢清華園記》,屬於稀鬆平常之題。而另一道,則是對對子,上聯為「孫行者」,結果全班人僅一人得滿分。

這個對子看似簡單,卻有不少的考生都是一頭霧水,對不出來的人瞎矇下聯,對唐三藏,豬八戒等等;稍微有一點文采的,卻是直接交了白卷,只因他們早已看出這題目的不簡單。

陳寅恪出的這一道題,實際上是對聯中一種特殊的形式,名為「無情對」。何為「無情對」?就是這種對聯頗為「無情」,上下聯之間的內容毫不相關,但字字句句卻都要嚴格相對,有跡可循。是一種十分高級,且優雅的文字遊戲。

正當所有的學生都無計可施、束手無策之時。只有一個學生周祖謨對上了「胡適之」三字。對此,在場有些見識之人聽這下聯,無不拍案叫絕,之後陳寅恪也是直接給了滿分,只因這對子對的可謂是天衣無縫,字字句句嚴格以對。

1932年清華考題難倒一大票學生。(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1932年清華考題難倒一大票學生。(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孫」對「胡」字,先可看做是以姓氏相對,但若是在兩個字前各加一個「犭」偏旁,又可成「猢猻」二字,與上聯「孫行者」相對。而後的「行」對「適」,在古文中前者是「走、去」之意,後者則是「往,到」之意。皆是動詞相對,且一來一往,即為契合。

最後的「者」和「之」相對,也是萬般的合適。 因著在文言文中,這二字通常都是虛詞,「之乎者也」就是這麼來的。這對仗工工整整,字句皆是嚴格。其次再看韻律,「孫行者」對「胡適之」,韻律便是「平平仄」對「平仄平」,也是十分恰當。

最妙的是,在1932年那個社會背景之下,胡適是何人?他是「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是領軍人。也是白話文普及推廣的重要人物。而孫行者,就是孫悟空,離經叛道的代表性人物。可將這二人相對,是再契合不過的事情了。

由此可見,周祖謨的文學底蘊以及對時事的敏感程度可見一斑。但作為唯一一個對的完美的學生,他卻沒有進入清華大學就讀。而是選擇了進入北京大學的中國語言文學系中就讀。

【#直播中LIVE】嗨!出發吧來台東 演唱會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