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不僅主導了選戰時的媒體環境,更重塑法國政治氛圍、輿論空間。(圖/翻攝自pixabay)
法國總統大選籠罩在俄烏戰爭陰影下,危機主導媒體環境與輿論焦點。學者告訴中央社,危機不僅罕見地讓國際議題成為焦點,也讓選民意識到外交並不遙遠,是會真切地影響生活。
法蘭西第五共和的第12場總統大選第一輪投票將於10日登場,然而今年選戰卻前所未有地命運多舛。
1月間,造勢活動被新型冠狀病毒Omicron變異株升溫攪局。接著,俄羅斯2月24日入侵烏克蘭。這場歐洲大陸自二戰結束後最嚴重的戰爭全面打亂選戰步調,不僅候選人造勢活動短暫停擺,即使維持活動,基調與內容也需順應時勢全部大改。
例如被翻出過去與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交好的極右翼雷朋(Marine Le Pen)、澤穆爾(Eric Zemmour)和極左的梅蘭雄(Jean-Luc Mélenchon),都不得不出面切割,態度180度大轉彎。
向來反外來者的澤穆爾在戰爭爆發後,立刻表明反對大量接收烏克蘭難民。然而近8成民眾支持接納烏克蘭難民,如此逆風言論當然被選民罵到改口;原本立場相仿的雷朋面對輿論則改弦易轍,說接收烏克蘭難民是很「自然」的。
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IFRI)亞洲研究中心主任朱利安(Marc Julienne)告訴中央社,由於這場危機,歐洲聯盟(EU)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團結一致顯得史無前例的重要,因此過去有意要退出歐盟或北約的候選人,如今立場都變得十分尷尬。
戰爭之下,媒體熱點與選民焦點更是與過去截然不同。
雖然購買力、退休制度等政見仍是選民最關注的議題,但戰爭凸顯了俄國野心與核武能力,同時牽動了選民在意的能源價格。
法國策略研究基金會(FRS)研究員波恩達茲(Antoine Bondaz)向中央社表示:「戰爭直接影響下,選民更關注候選人的國際政策,這在總統大選中相當少見,而候選人也從未如此聚焦國際議題。」
朱利安也說:「許多原本不擅長處理國際議題的候選人都被迫要對俄國、中國、歐洲防禦、北約以及跨大西洋關係等公開表態。」
波恩達茲分析,俄烏戰爭影響下,除法俄關係的討論再次浮上檯面外,還有兩大議題。一是法國能源混合策略,以及對俄羅斯化石燃料的依賴程度。不過相對於中歐或波羅的海國家,法國電力對俄國依賴程度並不算高。
第二則是國家與歐洲防禦策略,包括軍力預算與北約重要性。波恩達茲認為,這場戰爭強化了大西洋聯盟,「因為歐洲了解到該聯盟將是多數歐洲國家生存的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近年與歐盟關係本就緊張,北京與莫斯科交好更使得「中國立場」成為歐-俄-美三邊關係之外的另一輿論焦點。
朱利安坦言,許多觀察家仍無法看清「中國的表面中立及對俄羅斯的政治支持」。歐盟領袖一直呼籲北京調停並施壓普丁停火,「但北京完全沒有改變政策、與莫斯科保持距離或扮演建設性角色的跡象」。
他分析,法國輿論對中國的觀感並未特別因俄烏戰爭有太大改變,但中國形象過去幾年來不斷惡化,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中國戰狼外交、侵害維吾爾與香港民主,以及對台灣軍事威脅等,都嚴重影響中國觀感。
波恩達茲則說,今年初候選人史無前例地討論中國與台灣議題,「這讓選民了解到法中關係,就如同法俄關係,並不只是遙遠的國際政治,而是根本的政治問題,會影響主權、經濟與安全,進而影響日常生活」。
歐陸最大危機籠罩,雖然候選人不至於為此更動政見,但也使他們被迫作出回應、改變態度,甚至調整議程。可以說在開戰後幾週內,候選人的支持度幾乎被他們與俄國或歐盟的關係而左右。
換言之,俄烏戰爭不僅主導了選戰時的媒體環境,更重塑法國政治氛圍、輿論空間,以及選民對國際政策的關注。
可惜的是,由於版面與關注點的移轉,政見辯論時程遭到嚴重壓縮,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也直接表明不參加公開辯論,部分法媒因此將本屆總統大選形容為俄烏戰爭的「附帶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