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愛運動也會心房顫動 醫:留意心悸 早治療防中風、心衰竭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文/今健康

心房顫動常被認為是高齡者才會有的健康問題,事實上年輕族群也需留意,特別是平時有高強度運動習慣、或是本身就為運動員的族群更要小心,雖然運動普遍被認為有利身體健康,但強度較高的運動卻有可能對身體造成負擔。

長期高強度運動,易增心房顫動風險!

據《英國運動醫學期刊》研究指出,從事籃球、足球、橄欖球等綜合型運動者,罹患心房顫動的機率是常人的2.5倍之多。而據2020年美國心臟科醫學會醫師刊登於Circulation循環期刊上,探討運動對心臟血管健康影響的回顧論文中提到「過度的高強度運動容易引發心房纖維化,進而形成心房顫動」。

動,不動,都會心房顫動?醫:強度太低、太高都不好

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委員沃宏達醫師表示,缺乏運動者,出現三高等慢性疾病,進而引起心房顫動等心臟疾病的可能性較高;但從事強度過高的運動時,心臟為了提供身體更多的血氧,結構上會漸漸出現增厚、肥大等改變,長期下來就有可能增加心律不整、心房顫動等心臟疾病的風險。

雖然民眾和運動員的運動強度有所不同,不必過度擔心,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民眾日常也是有可能接觸到高強度的運動項目,例如鐵人三項、馬拉松、單車等,常有挑戰較高強度、較遠路程的情況。而這些族群往往容易有「多運動對身體有益無害」的觀念,一旦心臟出現症狀時甚至認為「我平常都有在運動,這點問題不要緊。」容易輕忽心房顫動警訊。

(圖/翻攝自今健康)

▲(圖/翻攝自今健康)

心房顫動血塊塞哪就壞哪,心悸等相關症狀要留意!

沃宏達醫師指出,心房顫動的症狀因人而異,不過基本上大同小異,初期可能出現陣發性的心悸、胸悶、喘不過氣、心跳不規律等。也因為這些症狀日常並不罕見,再加上多以短暫、間歇性的形式發作,病患大多認為休息一下即可,鮮少放在心上,以及前述提到將運動和健康劃上等號者,往往都容易錯過黃金治療期,置身於中風、心衰竭等風險當中。

沃宏達醫師解釋,當心臟出現心房顫動等收縮異常的情況,心臟將無法有效的推動血液,進而產生血塊,若血塊在被送往身體各處時阻塞形成血栓,栓塞的部位組織接收不到血流,就可能出現缺氧、壞死。當中又以腦中風最為常見,約占中風主因20%以上,這些問題不僅造成生理上的痛苦,對於照護者、家庭而言也是莫大的負擔。因此提醒,即便非運動員,平常有習慣從事高強度運動者也需留意相關症狀。

(圖/翻攝自今健康)

▲(圖/翻攝自今健康)

心房顫動可治療、改善,有所自覺及早就醫是關鍵!

即便有自覺為高風險族群、或是被診斷為心房顫動的患者,也不必過度緊張,沃宏達醫師表示,心房顫動可以透過生活調整、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三大方向著手改善。

在生活調整上,除了良好的生活作息、均衡飲食外,沃宏達醫師也建議有運動習慣者,可以漸進式進行中低強度的有氧運動,例如慢跑、游泳、快走等,並遵循「333運動」培養規律運動習慣,也就是每周3次,每次30分鐘,心跳速率達每分鐘130下。若身為運動員無可避免高強度運動,自然就得斟酌並留意身體狀況。

沃宏達醫師表示,在治療方面以「預防血栓」以及「矯正心律」為主。例如使用口服抗凝血劑,降低血塊、血栓形成,減少中風、心衰竭的可能性。而電燒、抗心律不整藥物等治療方式,則可將心跳節奏調整回正常,藉此改善心房顫動的問題。當然,每個人的改善、治療方式也可能有所不同,重要的是有所自覺,及早就醫進行檢查,並和醫師討論相關的對應方式予以治療,如此便可在生活、運動、健康取得平衡。

(圖/翻攝自今健康)

▲(圖/翻攝自今健康)

延伸閱讀>>>

.心房顫動極易腦中風!醫:三高族等注意脈搏早檢查。

https://gooddoctorweb.com/post/948

.心房顫動染疫重症、死亡風險高!心臟科專家教正確護心關鍵!

https://gooddoctorweb.com/post/1291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