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黃韻璇報導
指揮中心19日公布國內新增1727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626例本土個案及101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2例死亡。原本就預估確診將攻上1600例的沈政男醫師,提到之所晚了一天,是因為「Rt值被稍微折彎下來」,關鍵在於人流指數下降了。
精神科醫師沈政男19日PO文分析國內疫情,提到自己前天預估確診會攻上1600例,晚了一天是因為Rt值被稍微折彎下來了,提到「其原因則是人流指數下降了,這可由Google數據得知。目前大眾運輸車站人流指數已經降到了2020年4月的水準」,也就是最早一波疫情那樣的程度。
沈政男提到當時台灣沒有三級警戒、沒有內用限制,且Rt值有一度也是1.7,跟現在差不多,但結果卻是完全不同,就因為那時Rt值可以繼續壓低,而現在已經探底,只會上升了。由於人流指數下降,沈政男原本估計,「4月26日會新增破萬,現在會延到4月29日。慢三天,有沒有差?至少代表大家沒有放棄圍堵,意思到了」。
▲醫師提到「Rt值被稍微折彎下來」,關鍵在於人流指數下降了。(示意圖/資料照)
沈政男分析Omicron疫情曲線就像是巴黎鐵塔,而現在台灣仍處於基座的部分,緩步爬升,但過了腰部點以後,就會循著塔身往上噴發。直言「本來那個點就要到來,後來因為大家主動減少人流,又被壓下來一些,然而,當新增累積到一定程度,人流減少也沒有用了,那麼屆時就會往上噴發」,他認為以台灣的人口數目,塔尖破10萬是合理估計。
不過沈政男也談到,如果大家看著新增越來越多,嚇到不敢社交與群聚,弄出了「自發式三級」,人流指數降到去年5、6月的低點,那麼就有可能蓋不出巴黎鐵塔,而成為丘陵或山脈。
他直言噴發點能不能延後,或者始終壓制,關鍵就在於接觸者隔離。「新台灣模式」的真諦就是必須圍堵傳播鏈,疫情才不會噴發。然而當新增越來越多,陸續會遇到的問題是:集中隔離改成居家隔離,導致家戶感染;隔離人數太多,導致基礎行業人員欠缺,只好放寬這類人的隔離;最後是確診太多,連打電話給接觸者都來不及。
現在,已經遇到了醫療人員接觸者必須繼續出來上班的問題了,未來其他行業可能也會比照辦理。現在用頻繁篩檢來替代,等到人數太多以後,也可能繼續簡化。
看更多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 最新報導: https://bit.ly/37gsay1
★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防範新冠肺炎,外出時應配戴口罩、勤洗手,出入公共場合落實實聯制,有疑似症狀應儘快就醫,經評估後採檢。
※ 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