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曹操有足夠的實力稱帝,但卻至死都沒有走出這最後的一步。(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三國時期的曹操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物,不論政治、軍事、文學等方面都很出色,且勢力非常強大,經過多年明爭暗鬥與巧取豪奪,曹操可說已經完全具備了奪取帝位和世襲權力的所有條件,雖然曹操有足夠的實力稱帝,但為何他至死都沒有走出這最後的一步?
首先,曹操不稱帝是為了防止孫權可能利用自己稱帝,從而到達漁翁得利的政治圖謀,襄樊之戰中,孫權為了從劉備手中奪回荊州,從背後襲擊關羽,雖然幫了曹操大忙,卻得罪了劉備,導致吳、蜀之間長達十年的聯盟關係就此結束,這時孫權非常需要緩和與曹、魏的矛盾,否則將陷入腹背受敵的不利境地,於是為了減輕自己的政治壓力,孫權企圖透過勸曹操稱帝這樣的方法,轉移劉備的注意力,孫權認為曹操如果真的稱帝,就會遭到擁漢派強烈的反對,曹操因此也會陷入困境,減輕對吳國的威脅,從而達到聯曹抗劉的政治目的,曹操自然不願意讓孫權的如意算盤得逞。
其次,從當時的形勢來看,曹操如果貿然稱帝,確實會給政敵和擁漢派勢力一個輿論上的藉口,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動的趨勢,因此繼續維持獻帝這塊招牌,對於安撫擁漢派,鞏固內部仍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然後更重要的是,曹操是一個講求實際的人,只要掌握了實權,虛名對他來說只是浮雲。
最後就是年齡,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已經65歲了,考量自己年紀已大,就算真的稱帝,能做上幾年的皇帝根本未知,這可能也是他不願意稱帝的一個原因。
由此可見,曹操以丞相的名義做了皇帝該做的事,在形式上維持了儒家的倫理綱常,在實際上則實現自己的野心和欲望,除了讓劉備、孫權抓不住把柄,還為自己的兒子日後稱帝準備好一切條件,因此曹操終其一生也不稱帝,完全是從策略上全面權衡得失後所作出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