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溥儀自己將辮子剪掉。(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愛新覺羅·溥儀是清朝的末代皇帝,眾所皆知,他這個皇帝就是個傀儡,相比大權握在慈禧太后手中、一樣沒什麼實權的前任光緒皇帝,他可說是毫無建樹,但要說他真的沒有貢獻嗎?其實並非如此。
剃髮留辮是滿族人的風俗,也是清朝的一大標誌,關於爲何滿人會留辮子?有許多種說法,有的說是因爲滿人的祖先是靠捕獵爲生,在捕獵的時候,頭髮太長會遮擋視線,影響捕獵效果,所以他們把頭頂的前半部分頭髮剃光,把後半部分結成辮子,以便捕獵。
也有一說是因爲打仗方便,清朝的前身是後金,後金的前身則是女真,女真作爲遊牧民族,是騎在馬背上爭奪天下的,長髮在戰鬥時會有散落的情況,進而影響視線,所以將頭髮剃掉在戰鬥時就不會受到干擾,也更適合戴頭盔征戰。
而滿清入關後,逼迫漢人剃髮留辮,則是將此作爲一種威懾,一種歸順的標誌,所以,在清朝辮子不僅是一種髮型,它還承載著非常多的含義在裡面,但隨著清朝逐漸衰亡,特別是在辛亥革命後,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剪鞭令」,而剪了辮子就意味與大清徹底決裂。
革命人士、思想先進的學者帶頭剪辮子,這都可以理解,但是作爲清朝末代皇帝的溥儀,卻在1920年提出想要剪掉辮子,因為他的英文老師莊士敦告訴他,西方人嘲笑中國人的辮子是「豬尾巴」,此一想法,嚇壞了守舊派的一幫大臣們,紛紛都勸誡溥儀:「陛下,萬萬使不得啊。」
▲溥儀剪掉的辮子和眼鏡收藏在故宮博物館。(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可是溥儀已經逐漸學習西方思想,認爲後腦的這條辮子是封建腐朽落後的產物,一心想剪掉它,因此不理會大臣和太妃們的反對,命令身邊的小太監幫他把辮子剪了,小太監嚇得趕緊跪在地上,連忙說道:「奴才不敢,奴才不敢」,死活不起來剪辮子。
見沒人敢幫剪辮子,溥儀索性自己拿來剪刀,把辮子徹底剪掉,宮內的滿清遺老得知皇帝剪辮子的消息後,頓時亂成了一鍋粥,幾位老太妃聞訊紛紛前來探望,一看溥儀真的剪了辮子,老太妃們痛哭流涕,甚至一連哭了三天三夜,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曾回憶說:「太妃們痛哭了幾場,師傅們有好多天面色陰沉。」
西方都認為中國人是世界上最荒謬奇特的民族,男人們的剃髮、蓄辮、奇裝異服以及女人的三寸金蓮,長期給漫畫家提供素材,以至於在八十年代初,一些歐洲國家的人還把梳辮子、穿長袍馬褂當成中國人獨特的形象,以獵奇作為來中國旅遊的廣告。
因此雖然對溥儀來說,可能只是剪掉了一條辮子,但是對於中國來說,溥儀是剪掉了滿清對漢人276年的奴役統治,更反映了時代的變遷和人們觀念的改變,不少人都說這大概是溥儀對中國最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