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中國人口高達14億,不過其實在清朝以前,人口並不多,北宋時期約1億,明朝晚期約1億至2億,但明末清初又因戰亂流離失所而跌破1億。直到經過康熙、雍正、乾隆盛世後,人口逐漸攀升,到鴉片戰爭前夕的道光十三年(1833年),一路約從7000萬爆增到4億。這歸功於康熙做了3件事。
▲康熙奠定後來清朝盛世基礎 (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首先當然是「國家獲得平穩安定」。康熙年僅8歲繼位,並未掌有實權,且當時許多區域都不屬於清代。比如說,雲南雖然是清代的國土,但握有權力的是吳三桂,康熙了解吳三桂隨時有可能背叛,因此決定消滅其勢力。康熙也運用朝中滿族與漢人的矛盾,趁機剷除吳三桂的勢力。
這次平三藩,讓康熙控制好國家內部的局面,也讓人民處於較為穩定的環境中,能夠從事工作與生產。此外,康熙也確立台灣的統治,再加上平定中國北方的格爾丹部落,讓邊境人民穩定生活。康熙奠定了乾隆登基後盛世的基礎。
第二就是「耕者有其田」。在擁有土地後,就是開墾荒地,種植糧食,人口才會增長。康熙頒布許多有助於農地耕種的政策,先廢除圈地制度,讓貴族的土地回到農民手中;另外一方面,若是開墾荒地,國家10年後才會收稅。這讓許多荒野漸漸成了良田,也讓國家欣欣向榮。
第三是,即便人口增多,也不收稅。由於當時人口快速增加,稅務分配不均,康熙因此下令,新增的人口不收稅。也就是說,若一家人的勞動力增多,並不會因多出的人頭而向你收稅,所以人民也就不用擔心,放心地生養孩子。
此外,清朝人口增長還有一個原因,當時美洲的玉米、番薯引進國內大量種植,這些產量很高的農作物,也讓人民可以獲取更多食物,糧食無缺,人口自然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