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翻攝自YouTube
撰文/千秋仁(新新聞)
有人問盧卡斯為何不拍一部政治電影?他回答「已經在拍了」,他要透過說故事的手法從「潛意識」去傳達訊息。星戰六部曲的隱喻都隨著創作時的時代政治背景而變遷。西斯大帝就是尼克森,安納金嘴裡說的話就像小布希說的。
《星際大戰七:原力覺醒》(Star Wars: The Force Awakens)上映前就已有許多影評人推斷這部片將成為繼《阿凡達》(Avatar)之後,第二部總票房突破二十億美元的電影。而首映周末過後,這部星際大戰新作已創首映周末票房歷史新高,達兩億三千八百萬美元。以目前《星戰七》勢如破竹的走向看來,很有機會拿下人類史上最高電影票房的寶座。
星戰系列票房逾五十億美元
星際大戰,一個科幻故事,卻創造出無限的商機。自一九七七年首部星際大戰電影《曙光乍现》(A New Hope)上映至今,星際大戰系列電影已創下超過五十億美元的票房,周邊商品銷出超過200億件,深深影響著人類近四十年來的流行文化。俄裔小說家納布可夫(Vladimir Nabokov)曾說過:「科學離不開幻想,藝術離不開真實。」星際大戰的創作者,又是如何將這幻想作品從我們的現實中架構出來?
一九七三年可以說是一個動盪不安、瀕臨崩潰的時代;當時美國簽訂了讓駐越美軍全面撤出南越的協議,水門案的證據開始浮出檯面,指向尼克森(Richard Nixon)和白宮的不法竊聽行動。在中東,阿以衝突愈演愈烈、敘利亞和埃及攻擊了以色列,而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減少供油使原油價格大漲……。
在這樣的年代,一位痛恨好萊塢的堅持獨立電影人盧卡斯(George Lucas),招募了一群反主流文化的年輕視覺特效人員,在洛杉磯的一個小倉庫著手創作電影。第一部星際大戰的劇本,也就是在這年開始撰寫的。
盧卡斯曾仔細研究過北越與美軍間的戰況,他對於一個小國竟能擊潰當時地球上最強的軍事力量而感到著迷,這使他在腦海中生成了星際大戰的最初構想──「一群自由鬥士對抗一個科技強大的帝國」。
六部曲皆反應時代政治背景
他藉此在初稿中構思了天鷹座行星是一個像北越的獨立小國。而帝國是一個幻想出來比現實更惡化的美國,惡徒靠著暗殺和操控制度取得了權力。世界就在法西斯政權與革命的衝突中展開。盧卡斯想要把他對當時世界的批判構思放入電影之中。
他經常使用劇中的人、事、物來比喻現實,在星際大戰系列電影中可以看到例如西斯大帝(Dark Lord of the Sith)白卜庭(Sheev Palpatine),就是一個依尼克森為藍本所創造出來的角色。而在星戰第六部曲《絕地大反攻》(Return of the Jedi)中,白卜庭的辦公室就如同位於白宮西廂,美國總統的正式辦公室一樣,是橢圓形的。
而這六部曲的劇本隱喻都是隨著創作時的歷史政治背景而變遷。一九九四年美國發生了在戰後最具震撼的一場期中選舉,共和黨從民主黨所主宰四十年的手上首度奪回國會。共和黨勝選後開始推行名為「與美國立約」的減稅改革制度;而在民主黨的眼中認為這是「逼美國負債」。
用潛意識手法說政治故事
盧卡斯當時正在寫星戰首部曲《威脅潛伏》(The Phantom Menace)的劇本,他開始創造出「貿易聯邦」,專門靠著腐敗政客撐腰而膽大妄為的組織。盧卡斯甚至在劇本的註記上直接用一個類似共和黨領袖的姓名來標註「貿易聯邦」的領導人。這類比喻手法,盧卡斯一直都是很直白地放在作品中。
二○○五年五月 《星際大戰第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Star Wars Episode III : Revenge of the Sith)上映,劇中安納金(Anakin Skywalker)轉變成為反派達斯.維達(Darth Vader),當他與導師歐比王.肯諾比(Obi-Wan Kenobi)對上;安納金表明立場說了一句「你若不跟我同盟,你就是我的敵人。」這句話與小布希(George W. Bush)總統於○一年九月二十日的總統演說中,以強硬措詞要各國於反恐戰爭中所說的如出一轍──「如果你不支持我們,你就是支持恐怖分子。」而歐比王在劇中的回應肯定是會讓不認同這二分邏輯、單邊主義的選民內心叫好:「只有西斯才會如此極端。」
有人曾問過盧卡斯為何不拍一部政治電影?而盧卡斯的回答是他已經在拍了,他要透過說故事的手法從「潛意識」去傳達訊息,星際大戰前傳三部曲所要說的就是:「如果你有個腐敗、無法運作的失能政府,會發生什麼下場」。
星際大戰前六部曲的故事完成後,盧卡斯將這個世界交接給了迪士尼,而這個科幻故事還會持續著創造下去。《星戰七》由《星際迷航:暗黑無界》(Star Trek Into Darkness)導演J.J.亞柏拉罕(J. J.Abrams)接手執導。
有幻想的孩子才有未來
科幻故事裡面充滿對社會的諷刺與批判,星際大戰也不例外。科幻對於歐美的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他們的小孩子從小就幻想著未來;反觀我們的下一代,是否有未來可以幻想?
美國小孩過去總是一直做著上月球的夢,他們有一天就能真的登上月球。我們這一代若對問題的根源視若無睹,下一代又對於自己個人、家庭、國家的未來沒有幻想、甚至連想都不敢想,又怎麼會有未來可言呢?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503期〉goo.gl/1zwkim